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4篇
  免费   45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33篇
世界政治   5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338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167篇
政治理论   155篇
综合类   3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The degree to which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get along is a key indicator of the cohesiveness of a society. This study examines perceptions of social cohesion among Europeans and explains variations in those perceptions by considering the separate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economic strain and institutional trust.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27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EU based on the Eurobarometer 74.1 on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conducted in 2010.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s living in households experiencing economic strain perceive social cohesion to be weaker than their less economically hard‐pressed counterparts. By contrast, individuals trusting their political institutions perceived there to be higher levels of cohesion. Furthermore, institutional trust substantially moderates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train and perceptions of cohesion. 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to various model specifications. Moreover, extending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is moderating effect held when considering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or and rich and between different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32.
Compared to economics,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has had a limited role in the wide‐ranging efforts to reconsider strategies of regulatory governance, especially inside regulatory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more sustaine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ight improve regulatory decisionmaking. We first survey how a set of American regulatory agencies currently rely o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whether for the purposes of public relations or as a means of supporting policymaking. We then consider how regulatory agencies might draw on history more self‐consciously, more strategically, and to greater effect. Three areas stand out in this regard – the use of history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institutional culture; reliance on historical analysis to test the empirical plausibility of conceptual models that make assumptions about the likelihood of potential economic outcomes; and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into program and policy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233.
制度执行力:概念辨析及构建要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执行力就是指制度本身所具有被执行落实的强制力、执行效力,以及相关组织在执行相关制度时的执行力量和执行效力。制度执行力与政府执行力、政策执行力之间具有交叉重叠的关系。制度执行力的构建,需要从完善制度、执行元制度、执行主体、执行行动、执行要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34.
自由刑对于在押服刑人员权利剥夺和限制的应有的必要限度,究竟在哪里?对于监狱在押服刑人员人身权的具体内容,究竟哪些应该保障,究竞应该如何保障?如何在在押服刑人员人身权保障和合理监禁与惩罚两者之间形成有效平衡?对此,很多人的认识并不够清晰;而观念的模糊以及制度、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了在押服刑人员人身权在监狱行刑实践中的缺损。由此,就我国监狱在押服刑人员人身权保障的应然限度进行深入探讨,对于进一步澄清模糊观念,进一步强化监狱工作者们对于在押服刑人员的权利保障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35.
公共利益法律化:理论、路径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斐 《法律科学》2009,27(6):38-50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为了整合各种形态的特殊利益,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借助法律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法律秩序,使其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合法化。公共利益也表现出从法律外的抽象政治理念到具有实质内容法律概念的现代转向,公共利益法律化的主要内容在于寻求公共利益的确定法律内涵。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探讨公共利益的法律化忽视了公共利益作为法律概念与非法律概念的区分。将公共利益视为一个不确定法律概念,围绕着其规范目的进行具体化研究是公共利益法律化的有效路径。因而,公共利益的法律化不应停留在立法对公共利益概念的表述,更应当完善确定公共利益法律内涵的法律界定模式。  相似文献   
236.
论公安执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执法与保障人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在当前的公安执法中还存在着许多侵犯人权的问题。在目前的公安执法中,人权保障应主要侧重于对相对人的知情权、陈述申辩权、安全保障权及人格尊严权的保护,实现公安执法中人权保障的途径主要在于树立人权理念、改进公安立法、加大执法监督等方面。  相似文献   
237.
警察的一般权利和特殊权利共同构成了警察享有的权利体系,二者紧密相连。警察权利和警察权力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两者的主体、特征、范围不同,但是警察权力和警察权利仍是互为关联。在当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警察权利具有多重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38.
关于破产抵销有两种立法例,一种是禁止制破产抵销,一种是允许破产抵销。我国采第二种立法例,在民法抵销制度的基础上,规定了破产抵销制度。通过对我国破产抵销制度的特点及其禁止性规定的分析,得出我国破产抵销有别于民法中抵销制度的担保、保障公平的功能、公平的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原则———企业生存利益优先原则、诚信原则。  相似文献   
239.
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重构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基本上延续了传统中国的治理逻辑和治理术,即以属地管辖和行政内部发包制为特征、由职权同构和行政分权构成的多层级的地方政府结构为基本治理结构。为适应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现实要求,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必须根据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设计,对既有的地方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民主化和地方自治促进和改善地方治理,使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以及相应的产权、财税权和人事权等制度走向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4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在全国的普遍建立,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权利实现程度上的差异,促使少数民族产生获得发展机会均等、实现共同进步的愿望,进而提出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的要求。本文以发展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界定了民族发展权的涵义、定位了民族发展权的性质、并分析了实现民族发展权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最后,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与宣传等层面,试图运用法律制度的手段对民族发展权予以全方位地保障,以促使民族发展权尽快实现,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的发展,最终使各民族走上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