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54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153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391篇
中国共产党   78篇
中国政治   130篇
政治理论   57篇
综合类   4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medical discourse, there is insufficient unanimity of opinion with regards to the time at which an accurate diagnosis of PVS can be made and that clearly, there is an incomplete medical knowledge of the PVS condition. The judiciary chooses neither to question medical opinion that patient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in PVS despite a failure to satisfy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nor medical opinion that patients in `near PVS' will never recover. It is apparent from an examination of the judgements given in PVS cases that the law does not ascribe such individuals with full human status. Such a legal position is particularly problematic in ethical terms when applied in cases involving patients who are in a `near PVS' position, and in the light of evidence that some PVS diagnoses are inaccu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est interests test in PVS cases results in the adoption of a paternalistic, objective approach that fails to respect the former competent individuals whom PVS patients once were. If, alternatively, the substituted judgement test were to be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 autonomy would become central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PVS patients' treatment should be withdrawn. Furtherm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st would also ensure that PVS patients continue to be viewed as `persons'.  相似文献   
252.
本文对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存在的对未成年子女利益考虑不够和保护不足及缺乏有效监管与救助问题,尤其是针对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财产的性质界定和保护,抚养费的合理使用、监督与救济,以及人工生育子女的法律地位和离婚时抚养等问题现行立法或呈现空白或很不完善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借鉴外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有益规则,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和具体对策,着重强调在完善离婚立法中应最大限度地凸显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以充分体现儿童最佳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253.
吕学军 《宁夏党校学报》2006,8(1):94-96,F0003
在现代行政程序中,行政相对人成为主要程序主体的地位理应受到尊重。而通过行政程序法确认相对人程序参与权利正是弘扬权利保障这一时代主旋律的具体体现。行政相对人行使程序参与权有其深远的民主与法治基础。行政程序法不仅要明确规范确认行政相对人具体的程序参与权利,而且要对行政相对人行使程序参与权利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254.
在登记对抗主义之下,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的功能不在于创设一个新的权利,而在于为与担保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提供信息以及为确定竞存权利之间的优先顺位提供基础。如此,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系统应以声明登记制为基础而构建。《民法典》就动产和权利担保物权的功能主义立法方法为统一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前提。在维持特殊动产、权利担保登记系统的前提下,统合没有所有权登记的标的物上的担保登记系统,并建立两大登记系统之间的电子链接。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系统应是基于互联网的完全电子化的登记系统,其编制采取人的编成主义,并辅之以物的编成主义,涵盖所有在功能上起担保作用的交易类型。担保权人可以自主在线完成登记和查询,但为防止欺诈登记和虚假登记,担保人享有受领登记通知、请求注销或修正登记的权利,担保权人负有注销登记的义务。  相似文献   
255.
在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视角下,从对产生农民“信访潮”的原因分析出发。理性分析信访制度在农民利益保护方面的优势和弊端,进而作出法治化选择,对于构建信访保护农民权益的多元机制,强化现有信访制度的优点并及时完善存在的缺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6.
关于法益成为犯罪客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犯罪客体问题 ,理论界分歧较大 ,有许多不同观点。就其合理性而言 ,法益说比较妥当 ,即犯罪客体 ,应当是指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由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其根据主要在于 :一是深刻揭示了犯罪所侵害的实质 ,二是在理论逻辑上无懈可击 ,三是切合了现代民主政治和人权观念的新发展 ,四是具有其特殊的机能 ,五是完全切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但是 ,法益理论本身也面临许多挑战与悖论 ,尤其是法益价值构造与价值取向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7.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权益问题,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应成为维护乡村社会权益的组织依托;当前在我国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乡村自治性组织的维权性功能存在着缺位、错位和异化的现象,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构建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根本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推进乡村自治组织的社会性复归;通过政治环境的发展、制度机制的重构、文化观念的培育,挖掘和塑造村民自治性组织作为村民群众维权性组织的组织资源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58.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机制上存在的缺失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保障农民工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工会作为集体劳动权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对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应该作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度性选择.  相似文献   
259.
入世对检察机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检察机关执法观念陈旧、检察权定位不准确、检察体制改革不完备和检察行为不规范方面。为尽快适应入世要求 ,检察机关应更新执法观念 ,树立人权保护意识、诉讼效益观念、公益监督意识 ,正确定位检察权 ,健全检察体制 ,使检察行为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260.
This research makes use of factor analysis to locate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legal punishments. A sample of 152 recently arrested persons provided magnitude estimates of the seriousness of several types and levels of punishment. A factor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major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 differentiation were in responses to (a) lengthy periods of imprisonment; (b) several punishments judged less serious, including short periods in jail or on probation; and (c) fines. Regressions of the factor scores 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re reported,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analysis for deterrence theor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