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3篇
  免费   101篇
各国政治   148篇
工人农民   38篇
世界政治   19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48篇
法律   807篇
中国共产党   70篇
中国政治   189篇
政治理论   274篇
综合类   5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生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逝世。胡志明从21岁起便前往欧洲,寻求救国的道路,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国外辗转奔波,其中,同共产国际的关系是他的一段重要经历。  相似文献   
212.
Power shifts and especially power transi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reoften associated with (military) confl ict.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PTT) does offer an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but no remedy. We suggest easing the tensions related toongoing worldwide power shifts by introducing a new informal multilateral securitygovernance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idea of a concert of powers. The historical EuropeanConcert of the 19th century prevented the outbreak of great power wars for more than ageneration by providing a cooper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shared norms and commonprocedures.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utilizing a modernized concertof powers as 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the coming power shifts. In order to do so, weintroduce two new elements in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1)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satisfaction of the declining hegemon with the anticipated future order, and (2) a broadermultilateral framework of major powers that overcomes the Power Transition Theory’straditional bilateral “duel” situation. On this basis, institutionalized power transitionmanagement becomes possible. We then work out the norm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f the historical concert and update it with a few new features that would be necessaryfor it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213.
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四国科研评价体系发展的纵向梳理,以及对四国最新科研评价体系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此四国科研体系具有一些共同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评价体系的精细化、评价成本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引导的明朗化。这些评价体系的特点对我国建设科学而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14.
房笑 《工会论坛》2014,(6):67-69
2014年1月财政部完成了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修订工作。作为集中反映企业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载体的财务报表,其列报方式的改变会对会计信息产生重大的影响。新准则与原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在总则、基本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对各项会计规定作了很好的整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因而对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增强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5.
司法公开是国际准则中公正审判权的要求,也是公民知情权的要求.司法公开包括庭审公开和判决公开.司法公开有三种例外,即基于民主社会中道德的、公共秩序的或国家安全的理由不公开;基于诉讼当事人私生活的利益不公开;基于特殊情况下法庭认为公开审判会损害司法利益不公开.国际准则对司法公开提出了新要求,即应当最大限度地公开,以电子形式公开,鼓励司法机关向媒体提供信息,违反司法公开应当有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16.
随着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现行的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逐渐暴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这些缺陷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各国在司法审查实践上的不统一.一些国家在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并不考虑仲裁地国对仲裁裁决效力的界定,即使仲裁裁决已经被相关法院撤销,这些国家也会承认与执行,从而造成实践中的冲突.其次,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无法充分解决“一裁终局”制度带来的问题,实体不公正得不到司法审查的救济.  相似文献   
217.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面临挑战和"一带一路"倡议方兴未艾的复杂国际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发展机遇与人权相关风险的双重挑战。国际工商业与人权议程尤其是联合国《工商企业与人权:实施联合国"保护、尊重和补救"框架指导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企业人权责任。我国可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采取应对措施。在政府层面,可以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与政策;制定工作指引,建立监管体系;制定工商业与人权行动计划。在企业层面,应当把尊重人权原则纳入公司治理;主动发布人权履责报告,加强对话与合作。  相似文献   
218.
杨树明  李健 《河北法学》2006,24(5):33-38
判例法和成文法分别是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主要法律渊源.然而,作为一种创制法律、解释法律的技术方法而言,判例法与成文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来自法官个案司法经验总结的判例法,由于其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可以弥补大陆法系成文法适用与解释之不足.成文法亦是我国的传统,借鉴和移植判例制度,有助于克服我国司法解释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增强法律适用的确定性、灵活性和公正性.尤其在国际私法领域,立法的严重滞后,使得判例制度的引进和重构成为完善我国国际私法的一个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19.
作为区域大国,南非在非洲安全秩序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4年民主转型后,南非国家身份定位由西方的白人飞地转变为非洲国家,以非洲为中心成为南非外交政策的战略优先。南非非国大政府秉持新的国家身份认知,不再将非洲国家视为国家安全的威胁,而是命运与共的合作伙伴。南非通过参与解决非洲国家冲突、加强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支持非洲冲突后重建与发展进程、推动联合国与非盟加强战略协调与合作、参与多边维和行动等方式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扮演了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者的角色。南非虽然在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的某些领域发挥了独特的引领作用,但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力相对下降,使其越来越无法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非洲安全形势。域外大国和国家集团加大对非洲安全事务的干预力度、其他非洲区域大国的竞争,也对南非在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了制约。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增长陷入衰退和社会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南非政府将把更多精力和资源用于解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直接介入非洲冲突解决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下降。南非在参与非洲安全事务过程中将更加惜用自身国内经济军事资源,进一步提升对外交手段、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依靠。  相似文献   
220.
ABSTRACT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retreat of international interveners behind the walls of ‘bunkered’ aid compounds in (putatively) more remote and dangerous regions of the South has been the focus of growing critic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ingly remote and fearful culture of risk aver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mong Western states and organizations has been largely identified 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is set of practic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the bunkerization phenomenon through focusing on the agency of Southern states in the process. Exploring bunkerization across eastern/central Africa—and in Ethiopia’s eastern Somali region in particular—the study emphasizes not only how African states have been key promoters of modern bunkerization, but also how bunkerization behaviour and mentalities have historically characterized how many African borderlands—and contemporary sites of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global stat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