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33篇
工人农民   29篇
世界政治   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83篇
法律   78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117篇
综合类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查尔斯.J.福克斯和休.T.米勒合著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通过后现代主义的审视目光,对官僚制的修正中所出现的宪政主义与公民自决进行了批判:理性解释了它们为什麽不能解决公共行政的环式民主(间接民主或程序民主)失灵问题的原因,提出一种完全崭新的话语理论,试图解决公共行政合法化危机的问题。为公共行政的民主化管理提供了一种可以通达解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32.
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话语权显得非常必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家强劲崛起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中国可以从“中国特色”范式的形成、中国理论水平的提高、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33.
话语意义的听辨、话语信息的解读和话语动机的推导是劫持者话语理解的主要内容。劫持者话语的理解在谈判中意义重大,利于谈判人员谈判时有的放矢,利于警方有效地控制犯罪嫌疑人,保障人质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34.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具有独特的建构逻辑,体现在政治立场、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价值体系建构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之中。政治立场建构是前提和基础,集中体现在话语内容和话语标识的鲜明立场建构之中;理论体系建构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的话语范畴和话语基础为依据,呈现科学性和统合力;话语表达建构要以准确性、生动性、主导性、规范性为必要条件;传播体系建构要充分体现话语传播的融合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感性,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表现力;价值体系构建要彰显话语核心和话语发展的价值性、导向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发展力,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435.
In this paper I try to see how the Derridean aporias of the law of the urgency of legal decisions (the law interrupts the input of knowledge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the épokhè of the rule (justice can never be done in the present) are reveal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justification of sanctions. I argue that sanctions can only be justified in a purposive manner in the last instance. They can only be means to an end of punishment which has been opted for, and which can be justified on grounds of principles, or an authoritative calculation of incommensurable entities. I argue against theories, which advocate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of law and morality, because if such a connection could be established, the aporia of the hurried and unjustified action would obviously disappear. In particular my target is discourse theory as formulated mainly by Robert Alexy with his Sonderfallthese(Special Case Thesis). My objection is that, because of their instrumental nature, sanctions cannot be justified on moral grounds. I also consider some objections that could be raised from Klaus Günther's theory of appropriateness and Haberma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oral, ethical and pragmatic employments of practical reason. I am argue that the former, which would become relevant at the stage of application, that is sentencing, does not resolve the justificatory problem of sanctions, and the latter confirms rather than falsifies my claim that punishment can never be said to be just.  相似文献   
436.
浅论女性话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女性话语是女性意识的反映,标志着女性对男性传统话语霸权的反抗与反拨,而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身、对自身作为一个相对于男性的群体、对自身所应享有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定位的认识.如果性别不会消失,性别或社会性别差异就会永远存在.强调女性主体性,不仅要改变女性对于男性的从属关系,而且要改变女性对于国家的从属关系.女性话语标志着女性对自我精神力量与价值的探寻.  相似文献   
437.
The idea to establish Independent Anti-Corruption Agencies (IACAs) first appeared on the international agenda in the late 1990s, and has since become a powerful subject for discourse. Responses to this idea have varied among the Baltic states. We ask why and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of Baltic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 Our discussion focuses on how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s, perceptions of and discourse surrounding corruption, and external pressures on domestic structures have influenced the initial institutional choice. The resulting policies look very much alike, despite their differing points of departure.  相似文献   
438.
郭云忠 《法律科学》2009,27(2):54-62
我国的刑事法律经过多年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化特征,但往往是以武断、专横、惩罚和报复的面貌出现,抹杀了对具体的、感性的个体的关怀。技术化特征和法律形式主义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法律的产物,表现为立法的父爱主义。而对具体的、感性的个体的关怀,是近年来日益凸显的刑事司法母爱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刑事司法母爱主义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关系的修复、关注社会回归、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等富有感性的问题,从而使法律成为“有血有肉”的法律。导致其凸显的背景因素主要有:独生子女问题成为“公众论题”,女司法官人数的迅速增长,女权主义的兴起等。  相似文献   
439.
钱继磊 《北方法学》2009,3(5):155-16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权利话语”逐渐成为我国法学界的主流话语。“权利本位”也在中国法学界的激烈讨论中获得了正统学说的地位。有论者基于经济学思维与理念对“权利话语”、“权利本位”进行批判甚至解构。这种经济学进路的背后,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意义上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思维。在它看似无立场的研究角度的背后,却是一种追求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与法学所应追求的正义底线价值是格格不入的。它可能导致一种专制主义思维。尽管“权利本位”作为法律的普适价值存有争论,但是没有它却是极其危险的。  相似文献   
440.
权利的互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作为一种话语,是现代法学甚至道德话语的基石范畴,在当今法学的研究和法律制度的建构中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权利范畴的历史演化之逻辑过程的分析,指出权利范畴有着特定的社会根基和伦理要求,即权利的互惠性。通过对权利的互惠性之社会分析,进一步指出权利保护的对象是利益,但其本质不是利益,而是表征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利益关系"的一种话语虚构(fiction),是对利益关系中互惠性原则的一种制度化表达,故而权利本质是一种话语。最后,通过对作为话语的权利进行解析,力图表明作为话语的权利范畴和权利制度不能也无法脱离开其历史中凝炼进来的互惠正义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