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4篇
  免费   107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1247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304篇
政治理论   80篇
综合类   93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保证期间既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在无约定时由法律规定,因此其既不是诉讼时效期间,也并非除斥期间,而仅应视为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或履行保证合同项下代偿义务的期限。对当下保证期间(限)制度的考察显示,司法解释仍具有超越上位法的冲动和纪录,从而使得既有的司法实践经验即便在法律出现大幅度修改的情况下,仍可通过司法解释得以保存和延续。而将上级法院观点预先成文化的做法,恰与严格限制法官个人在个案中诠释法律的惯行构成鲜明对比。从2011年12月开始,最高人民法院不定期发布指导性案例。但若想以其取代相沿已久的司法解释制度,恐怕还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992.
鉴定机构提供司法鉴定时,发生鉴定错误在所难免.诉讼当事人因司法鉴定错误发生损害,对司法鉴定机构提起损害赔偿之诉时,实践中往往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诉讼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机构主张损害赔偿不仅存在侵权责任请求权基础,更存在违约责任请求权基础,发生请求权基础竞合.诉讼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应以司法鉴定错误得到确认为前提.受司法既判力的约束,只能在对原案件事实的审理程序中重新进行司法鉴定.因此,诉讼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在程序上受到严格限制,并以此决定其可主张的损害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993.
司法警官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上有一定的特殊性.课题组在三所司法警官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出当代司法警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特点,并提出了加强司法警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94.
裁判员制度是日本国民参与审判的形式,旨在把国民吸收到审判程序当中,使其主体性、实质性地参与到案件审理过程并影响案件审理的结果。裁判员享有与裁判官相同的权限,不仅能够认定案件事实,而且能够决定量刑。裁判员制度既不同于德国的参审制,也不同于美国的陪审制,具有日本特色,代表了日本司法制度日后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95.
在领导社会主义的司法建设过程中,列宁阐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关系的思想理论。由于受到巴黎公社体制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列宁主张司法隶属于行政。当苏俄国家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司法隶属于行政的弊端显现时,列宁与时俱进地提出司法独立于行政的体制构想,并将这一构想付诸苏俄社会主义的司法体制建设之中。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体制不同,在列宁的社会主义司法独立思想理论中,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只是职能的分工不同,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相互独立,但两者都受立法权的领导,由立法权产生。根据这一理论,列宁创立了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的司法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996.
在刑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发展的总体趋势趋于轻缓:由残酷走向人道,由野蛮走向文明,由严刑峻罚逐步趋于轻缓。刑罚轻缓化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刑罚人道主义、刑法的谦抑性和刑罚功能的有限性。以此理论为支撑,为了使刑罚轻缓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应处理好与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本质和现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展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军 《法律科学》2010,28(1):54-68
原教旨意义上的“司法能动”的核心指的是司法裁判过程中的“立法性”司法。中国法学界对于什么是司法能动在理解上是极不一致的,大多数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阐发,其中不乏添附、歪曲之界说,甚至以讹传讹之谬误。能动司法在中国的展开,既存在理论根基不足之缺陷,又面临着司法职业化和司法能动化相冲突的尖锐矛盾。但转型社会的现实,又要求中国必须同时完成司法职业化和“中国式”的司法能动化的双重任务。虽然存在诸多不足,司法能动的倡导者提出的问题依然是值得人们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998.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the courts have begun to recognize the special challenges posed by “high‐conflict” separations for children and the justice system. The use of “high conflict” terminology b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and the court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This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but the term is often used vaguely and to characterize very different types of cases. An analysis of Canadian case law reveals that some judges are starting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various degrees and types of high conflict. Often this judicial differentiation is implicit and occurs without full articul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applying different remedies.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refined, explicit analytical concept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high conflict cases. Empirically drive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an assist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lawyers and the courts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se cases and provid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As a tentative scheme for differentiating cases, we propos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high conflict cases where there is: (1) poor communication; (2) domestic violence; and (3) alienation. Further, there must be a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cases where one parent is a primary instigator for the conflict or abuse, and those where both parents bear significant responsibility.  相似文献   
999.
公报案例向指导性案例的程序性迈进是司法转型中国语境的微观镜像,也是社会转型期司法职业共同体为解决司法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紧张关系而作出的制度性回应。指导性案例生成的技术路径应是法律发现,而非法官造法,对其进行理性运作应遵循开放性进路,包括对案件开放、对方法开放和对社会开放。在指导性案例生成的程序性要件中,审判委员会作为决策机制的枢纽,是指导性真正走向权威性的组织保障,也是其主体自觉获得集体智慧的法治信任前提。  相似文献   
1000.
在处理媒体与司法关系的问题上,西方主要法治国家采用的模式是不相同的。美国采用的是不限制媒体的“司法自我约束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司法限制媒体模式”,而大陆法国家则采用了一种近乎“放任自流”的“司法向媒体开放模式”。中国的司法模式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在司法与媒体的关系规则模式上,应当采纳大陆法国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