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法律   7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Jurors in negligence cases are supposed to judge a defendant by the reasonableness of his or her conduct and not by the consequences of that conduct. But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cognitive heuristic known as hindsight bias can skew post hoc judgments of some prior behavior. Thus, jurors who must evaluate the actions of a defendant may be influenced inappropriately by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actions. A complementary problem arises when jurors must evaluate the injuries incurred by the plaintiff. Here, jurors' knowledge about the defendant's allegedly negligent conduct can proactively influence their assessment of the plaintiff's injuries and determination of damage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procedural techniques intended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hindsight bias in negligence cases—multiple admonitions from a judge about the proper use of evidence—and bifurcation (actually withholding irrelevant evidence from jurors). We presented a re-enacted automobile negligence trial to 355 jury-eligible adults drawn from the community, varied the evidence and instructions that they heard, and measured liability judgments and damage awards from individual jurors both before and after deliberating, and from juries. Results showed that admonitions were generally ineffective in guiding jurors to the proper use of evidence but that bifurcation was relatively more effective. Deliberations had no curative effect on jurors' misapplication of evidence.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与实践出发,引入仪式在日常生活和在司法领域的表现及作用,从而阐明仪式对立统一的存在价值。其次,从陪审制度这一现代司法仪式的阻断功能、辅助司法权威功能以及稳定司法功能进行全景式考察,阐述陪审制度借助仪式这一载体而体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国目前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学者仍可探讨“将来”需要时,该机构的设置模式。根据我国国情,这一机构放在最高法院内较为合适,或设一个宪法庭,进行专门审查;或不设宪法庭,由各审判庭做附带性审查,但需辅之以宪法咨询;或就违宪审查案件组成特别陪审庭,陪审员可在学术性的宪法委员会成员以及社团代表或普通民众中产生。  相似文献   
14.
2011年英国公民福蕾尔在担任一件毒品案件审判的陪审团成员时因违法使用互联网接洽被告、搜索被告信息而被控藐视法庭罪,成为英国第一个因在案件审理期间滥用互联网被判刑的陪审员。该事件发生后轰动了英国司法界,互联网对英国陪审系统带来的冲击开始被关注,成为英国陪审制发展上的一个新难题。,分析互联网对英国陪审制的挑战及其原因,找到英国陪审制的出路,正确借鉴其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司法审判制度改革所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陪审制度长期以来就颇受学界的关注,也是我国学界争论的焦点,在我国法制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不例外。我国陪审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其原因。当前在我国坚持陪审制度很有必要,但应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易延友 《现代法学》2004,26(3):45-52
陪审团审判在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中的使用都呈逐渐减少之趋势,并且批评陪审团审判制度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但是一些原来已经废除陪审团审判的国家却正在恢复或试图恢复这一制度。陪审团审判的生命力仍然旺盛,因为它仍然在保障自由、制约国家权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胡铭 《时代法学》2006,4(2):36-42
死刑案件作为最严重的案件,作为关涉公民生命权的案件,它的审判是我们在构建正当法律程序时需要关注的重点。文章以价值分析为主视角,从哲学思辨和实证分析入手,提出在我国的死刑案件中引入陪审团审判,以构建强大的死刑案件普通审程序之设想,试图通过在死刑案件中引入陪审团审判,扩大刑事司法中的民众参与和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之实现。  相似文献   
19.
民决团仅仅负责事实审,决定事实问题;法官则负责法律审,决定法律问题。这个认识的错误在于:普通法中没有“事实审”、“法律审”的术语,这是国人杜撰出来的。普通法事实发展出来法律,法律是事实的积累。民决团事实上既决定法律又决定事实。它在美国,具有最高权力,大于总统、国会和最高法庭。另外民决团在美国7个州还决定量刑,在有死刑的州,还决定死刑。事实与法律的区分和混合,有助于法官将复杂问题交给民决团决定并在上诉中捍卫民决团的最高权力;也有助于法官对法律问题下命令、进行违宪性审查。总之,理解民决团的最高权力,是理解普通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林呐 《政法论丛》2012,(2):93-100
陪审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蕴与司法功能。在法国,对于法定刑较重的重大案件,实行以随机方式抽选一般国民担任陪审员,由陪审员与职业法官组成合议庭,共同审理案件,一起决定定罪量刑的制度。法国重罪陪审制度对于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如构建重罪、复杂案件由陪审团审理的制度,取消对陪审员学历的要求、确立科学的陪审员遴选程序与陪审团评议表决程序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