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法律   7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人民陪审员制度曾在我国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存在过;在我国理论探讨中,对于我国陪审制度今后的走向有完善立法论、引入陪审团制度论和坚决取缔人民陪审员制度说三种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中美陪审制度的比较,对三种不同的主张进行具体分析,建议我国逐步取消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2.
中国陪审制度改革的前景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陪审制度与司法现代化既存在矛盾性,也存在相容性。矛盾性使其处境困难,而相容性则给其带来生机。陪审制度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其在现实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加以改革。当前的重点是限定陪审案件的范围,强中审员的权利,吸收专家型陪审员。而根本的出路则在于现行司法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43.
英国陪审团评议秘密规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龙环 《河北法学》2006,24(9):111-116
在英国,陪审团审判不仅是审判手段和宪法的支柱之一,它还显示着自由的存在.陪审团评议秘密规则是英国古老的普通法规则,至今仍然得到判例的认可.该规则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4.
韩慧 《政法论丛》2008,(4):91-95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的李尔本案,作为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的典型案例,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英国诉讼制度中沉默权制度、对抗制和陪审制度的演进过程,折射出了英国诉讼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经验主义、途径——历史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价值意义——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限制权力,推动法制和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45.
46.
张栋 《时代法学》2006,4(5):111-120,F0003
林诉亚利桑那州案是美国死刑量刑制度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判例,自该案之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立了陪审团在量刑中的无可替代的法律地位,即量刑中加重情节必须由陪审团而不是法官加以认定。该案的背景情况以及法律争议在美国死刑程序中极具代表性,对法官独立量刑州以及混合程序州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立法机构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其深远的影响将极大地改变美国死刑制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7.
评俄罗斯刑事陪审团制度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礼明 《河北法学》2004,22(8):115-118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以刑事陪审团制度的推行为司法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者试图以此促进公平审判和民主政治。该制度实施以来,喜忧参半。从其未来走向来分析,陪审团审判对公平审判目标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对民主政体的贡献亦很有限。  相似文献   
48.
我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功能定位是在司法领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实现司法民主,公民有序、有效地参与司法是司法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司法民主的必由之路,陪审制的制度设计应体现“平民化”。人民陪审员制度属于参审制,陪审员和法官在审判权上无分工,都具有事实认定权和法律适用权。由于陪审员缺少法律知识和专业训练,难以实现有效参审,不能消除“陪而不审”的痼疾。为发挥陪审员参审实质作用,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着力提升陪审员法律素质,在选任上“精英化”,都使得陪审员“法官化”,偏离了司法民主的方向。人民陪审员法体现了陪审员“平民化”的倾向,有利于实现司法民主,但也存在适用范围过大、事实和法律区分不明等问题,应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逐步实现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49.
陪审制的理性与理性的陪审制——为人民陪审制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具有强大的民主功能,但是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制遭遇了极大困境,因而我们必须在制度上完善它。  相似文献   
5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alities of rape and sexual offences and their treatment through the legal process by use of media reportage, Victorian and modern; using this to contextualise and so to challenge the official record. The starting point is an identifica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best’ evidence for an exploration of rape and sexual offences – evidence that permits better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 of such offences on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 as well as into the factors governing the ability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cess to promote the conviction rate in rape cases. By using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using media presentations (especially newspaper reportage) this article shows the enduring nature of stereotypes which govern the decisions reached by legal personnel and by jurors – stereotypes which have, since the Victorian period, remained profoundly gendered in ways that are unhelpful to the ‹victi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