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35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99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80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6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各国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和重要原因。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育两大方面。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首先从家庭做起。要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新教育观念,讲究教育方法,做到德智并举。  相似文献   
12.
浅析青少年自杀心理因素及其危机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有必要将"危机干预"的理念和机制引入我们的生活,在分析青少年自杀心理几大来源的基础上,提出对青少年进行自杀的危机干预的对策,即建立自杀危机干预中心,为有自杀倾向的人提前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建立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呼唤更多的人文支持和关爱,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增强珍爱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Justice Quarterly》2012,29(4):521-539
This study examined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preadjudication det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65 counties of a northeastern stat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whil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ts were important predictors, much of the variation in decisions was explained when contextual factors of the counties were included in a two‐level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In addition to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gal and extralegal juvenile characteristics, our study found that counties with a higher percentage of non‐White population were more likely to detain juvenile delinquents prior to adjudication.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both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f jurisdictions when examining the adjudic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疆正处在经济大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日益严重的新疆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新疆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新疆青少年犯罪增多的外部原因有: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制度原因。要预防新疆青少年违法犯罪,就必须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加强内在的自我控制力度和外在控制。  相似文献   
15.
审判公开的限度——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这是审判公开原则的例外.其基本含义是审判过程不公开,其衍生规则包括:诉讼材料不公开、判决不公开、对其媒体报道要进行限制.但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也是有限度的,必须在与正当程序、被告人利益、新闻自由等利益平衡后确定是否公开审判,以确保未成年人利益与公众知情权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建立在其《少年法》的基础之上。日本的《少年法》集实体法、程序法、行政福利法、刑事法为一体,秉承着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尊重其作为权利主体之人格,系统、全面地规定了保护、教育他们的原则和办法。在健全的少年司法制度的引领下,日本社会一直处于少年违法犯罪率较低的水平,其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治理少年非行方面堪称世界楷模,值得中国借鉴。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和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理应奋起直追。世界各国少年法一般称调整对象为"少年",但也有称为"未成年人"、"青少年"或"儿童"的,含义均为同一。本文中的少年和未成年人是指相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未成年管教所14~16周岁在押未成年犯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等,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他们思想和行为"叛逆"的最主要原因,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太少,没有给孩子倾诉自己心声的机会,一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崇尚血腥暴力、甚至感染了"黄色病毒",网络上充斥的"暴力"、"色情"和"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突出。因此,14~16周岁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期,如何使他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能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父母道德素质低下的家庭、婚姻变异的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最大.因此,我们必须从注意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素养,大力改善和提高婚姻质量,努力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9.
差别交往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差别交往理论是美国20世纪犯罪原因的社会学观点发展中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传统的从生物和心理异常方面探讨犯罪行为原因的研究定式格局,将视线切换到“正常的人”是如何学习进行犯罪行为的问题上,牢固确立了“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观点。这一理论表明,既然犯罪是后天习得的,那么预防犯罪就成为可能,加强与非犯罪行为模式的联系,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矫正领域,我们有必要树立“社区为本”的矫正理念。  相似文献   
20.
The media allow crime to infiltrate the public’s consciousness in every conceivable way, thereby playing a major role in shaping the public’s opinion and attitude toward crime and crime issues (Barak, 1995; Fields & Jerin, 1996; Kappeler & Potter, 2005). Reporters constantly talk about crime, and crime related stories dominate the headlines of local and national newspaper outlets (Dowler, 2003; Pizarro et al, 2007). Some of the most highly rated television programs are based on crime plots and people across social, political, and racial demographics are constantly engaged in crime dialogue generated from local or national news stories. When the focus of these mediums is on youth they become even more profound and contentious. The images portrayed conjure up stereotypes that lead to fear and inflammatory remarks that become entrenched into the national lexicon. The current study us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Opinion Survey of Crime and Justice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related media viewership and fear of victimization with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dult sample. Approximately 42.67% of respondents reported regularly watching crime shows and about the same proportion (42.83%) believed their local media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violent crime. In addition to regular crime-show viewership, confidence in the police, gender, and recent contact with the police were associated with fear of victimization. This article adds to an existing body of research through a largely unexplored area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t does so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U.S.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