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4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由于绑架罪所侵犯的人身自由权包括了人质的身体活动自由权和第三人的意思决定自由权,所以决定了绑架罪是复合行为犯而非简单行为犯,即其完成形态由扣押人质与提出非法要求两行为组成。将绑架罪解释为复合行为犯,有利于犯罪预防和解决罪数问题。  相似文献   
22.
绑架罪的既遂标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绑架罪的既遂标准问题实质就是对于绑架罪的客观行为要件与客体要件的判断问题.理论与实务上关于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要件究竟为单一行为还是复合行为、客体要件应当是单一客体抑或复杂客体理解不一."单一行为单一客体"的主张更有道理,绑架罪的客观方面只需具备绑架行为或偷盗婴幼儿行为,而其客体要件则为被害人的人身自由.  相似文献   
23.
自1997年修订刑法确立绑架罪以来,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有关绑架罪诸多问题的纷争就从未停止.例如,绑架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为单一抑或复合行为?"绑架"的虚象应否作为定性的实象?对此有必要立足于现行立法,从法理角度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24.
绑架犯罪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犯罪,在新形势下死灰复燃,并呈发展蔓延之势。绑架犯罪在其犯罪形式、发展态势等方面呈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5.
人质劫持事件等国际恐怖活动和暴力活动的活跃与猖獗,必然会对我国的暴力犯罪产生巨大影响,对人质劫持事件发生的动机、特点及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从事谈判的警务人员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警方更有效地处理此类事件。  相似文献   
26.
当前,广东省绑架犯罪案件有逐渐蔓延、发展和上升的趋势,结合广东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针对绑架犯罪的新特点,公安机关除了继承传统的侦查破案模式外,还应尽快建立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具有广东地区特色的反绑架工作机制,并加强与电信、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联系,不断拓展资源共享空间,加大打击和正面宣传的力度,震慑犯罪,努力减少引发绑架犯罪的诱因等,从而构建新的打击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27.
绑架罪作为目的犯,具有双重“目的”,不同的目的在刑法上具有不同的性质。其直接目的“将人劫走”是绑架罪的犯罪目的,而间接目的“勒索财物”或“作人质”则是绑架罪的犯罪动机。绑架罪的目的内容具有特定性,即必须是针对第三人,并勒索财物,要求程度上为“重大”。绑架罪的既遂要求绑架罪直接目的的实现,但不要求其间接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从绑架犯罪行为人的理想、需要、欲望、信念、心态、性格和意识等方面入手,对我国当前绑架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缺陷问题进行了研究,力求促进绑架犯罪的预防、控制、侦讯、矫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29.
当前绑架罪“情节较轻”的判断.主要集中在对其外延,即具体情形的探讨上,但对“情节较轻”的内涵。即一些基本理论同题则探讨不多。在理论上,绑架罪“情节较轻”属于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需要司法者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评判的基础是能够影响绑架罪罪质轻重的事实要素,评判的标准则是法益侵害的层次和程度。  相似文献   
30.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the print media over-report on certain demographics of abducted children. Specifically, cases where the abduction victim is younger or the abduction victim is female are most often covered.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rough the research technique of content analysis, whether a lack of congruency exists between newspaper articles detailing child abduction victims and empirical data of the same. Newspaper articles were collected from LexisNexis Academic, and empirical data were drawn from the Second National Incidence Studies of Missing, Abducted, Runaway, and Thrownaway Childre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gender and age play only a minor role in deciding which abduction incidents are covered by newspapers, as well a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re reported on. Specifically, newspapers dedicated more words to female victims than male victims and reported more on younger children (aged 11 and under) than older children (aged 12 and over) when they were the victim of a nonfamily abduction. It appears, however, that in all other types of abduction cases, newspapers are reporting a rather factual depiction of the demographics of victim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