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2篇
  免费   221篇
各国政治   84篇
工人农民   681篇
世界政治   1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4篇
法律   275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158篇
政治理论   167篇
综合类   3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心理契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工具,正在被视为解决组织与员工之间矛盾的基本方式受到关注。实践表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在管理实践中,应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2.
需要一种中介和桥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工会的具体实践连接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与工会学、劳动关系学等具体的有关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社会科学连接起来。劳动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33.
论工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因为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要靠劳动来维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是劳资关系矛盾的产物,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开滦煤矿是中国近代较大的工业企业之一,有数万产业工人,建矿后的几十年间,矿工进行了数十次罢工运动,沉重打击了晚清政府、英国资本家、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工人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5.
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无论在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权利义务方面,还是权利缺失时权利救济的程序保障方面,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尽快确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公平、公正及经济性价值取向;同时,应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仲裁及诉讼程序,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36.
就业协议是我国高等院校要求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有关毕业生工作的协议,可以作为统计就业率,确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依据.但实践中对就业协议的性质不清、内容存在问题,导致就业协议存在虚假签约、毁约现象比较严重,有必要对就业协议进行改革,用法律手段调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由于社区服务令制度具有经济补偿及协助违法者心理康复的双重作用,因此我国应将其用于处罚轻微犯罪行为人。对于轻微犯罪行为,偏重于教育而不是惩罚的社区服务令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体现了刑罚的个别化,减缓了刑罚的报应本能,给刑法生硬的面孔带来了温情的一面。  相似文献   
38.
论迁徙自由及其在中国的适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迁徙自由是《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 ,我国于 1998年签署了该公约 ,并从宪法立法角度确认迁徙自由很有必要。我国其他法律在对迁徙自由进行具体规定时 ,应当把维护公民迁徙自由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道德、他人权利与自由结合起来 ,使迁徙自由得以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39.
劳动合同为劳动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以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区别于其它种类合同,因此,专门的劳动合同法创制工作应该提上议事日程.文章沿概念逻辑顺序,对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劳动合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0.
This is the first installment in what we hope will be a recurring series of Forums in ISP. In each segment we intend to provide an outlet for peer-reviewed dialogue and debate on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field and to allow our readers to discuss material previously printed in the pages of ISP. Below are two comments on "Challenging U.S. Policymakers' Image of an Isolationist Public" by Steven Kull and Clay Ramsay published in ISP 1:1. Both comments raise a number of important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and also address more general questions of domestic impact on foreign policy outputs and several significant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about approaches to polling. The Forum begins first with comments by Richard Clark and Kenneth Dautrich, is followed by comments from Shoon Murray, and concludes with a response from Kull and Rams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