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9篇
  免费   23篇
各国政治   69篇
工人农民   105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313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149篇
政治理论   63篇
综合类   27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Abstract

Civil societies are related in complex ways with the nature that surrounds them. Drawing upon ecological principles,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we explore the ongoing dialectic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how humans alter nature and nature alters humans, their cultures and associations—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ivil society. In our view, civil society scholars overlook much by not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nature. Natur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citizens to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their neighborhoods, schools, and workplaces. Joint action can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eople while also restoring and protecting natural systems. Indeed, a vibrant civil society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the many nature-related goals that require co-ordinated action at landscape scales. At the same time, nature provides appealing opportunities to strengthen the types of social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that are vital to all versions of civil society. We consider the various forms of civil society that are needed to promote healthy, appealing environments, using specific examples of community-based civic engagement. We particularly endorse citizen-run associations (i) that embrace nature-respecting normative values; (ii) that work with land and undertake political action; and (iii) that encourage participants to become more alert, engaged members of their natural homes.  相似文献   
932.
土地征用公共利益是前提,行政职能是手段,但我国的土地征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要建构我国科学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就必须严格准确地界定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的程序和建立健全公平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33.
论土地征收中的物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目的,以补偿为条件,通过行政机关强制取得他人土地所有权和他物权的行为.土地征收在增进公共福利的同时,也会因为征收主体的认识原因、立法的不完善、执法中的偏差以及某些组织和个人的故意侵权等原因,给被征收人的土地和地上附着物的所有权、他物权以及他项权利造成损害.对此,应当从征收目的、征收主体、征收程序、征收补偿以及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对征收行为加以规制,以切实保护被征收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934.
现实生活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并不少见。然而,除土地征收外,其它形式的流转并未得到立法的肯认。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的必要性、形式、原则、程序以及土地征收、征购等问题的探讨,认为未来的物权立法应正视现实,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流转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935.
农村土地的调整实质是对利益的调整,除特殊情形外.原则上农村的土地是不能进行相应调整的、但现实生活的发展超出了法律的预测.法律的规定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应当赋予农民合理调整土地的权利,并积极构建合理的土地调整制度.  相似文献   
936.
以房地产出资在我国正日益成为投资方式中的重要方式。而作为房地产法领域中基本原则的房地一体原则,无论是从理论界还是实务界看来,毫无疑问都应该适用于以房地产出资的交易方式。但是,这种看似正确的观点,只是表面判断的结果。如果深入分析房地产法体系以及相邻法律部门,我们可以发现,房地一体原则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体现在房地出资的出资方式面前,其适用并不是那么绝对,或者说,需要澄清很多问题。无论是从房地产法体系内部,还是与邻近法律部门,如公司法、会计法等,都有很多需要协调、衔接的地方。这是整个法律体系如何架构原则与规则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在立法或司法上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一体原则在房地出资面前的基础就并不是那么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937.
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云生 《河北法学》2006,24(5):64-66
为有效解决现行农村土地问题,通过对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历史反思,主张在土地立法模式上打破地方公有制,选择农村土地国有化模式并对农村土地国有化之必要性、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借此寻求土地立法新路径,俾使新的农村地权模型既不与现行主流意识形态相悖,且适于中国具体国情,使土地利益分享机制既不违背公平正义,又足以提高土地效率、增进土地价值.  相似文献   
938.
关于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法律制度,存在立法上严重滞后的现象,其结果一是将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仅限于城市国有土地,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改革实践从立法上封闭起来;二是由于立法上的封闭,使得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失去实践的机会,引发大量纠纷的产生。应具体分析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现行立法规定,理顺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完善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39.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君  莫守忠 《行政与法》2005,2(12):85-88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还存在着诸如性质不清、权能不全、主体模糊等弊端。正是因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确,才造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诸多弊端。可以这样说,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关键。本文就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现行法律规定作了一些反思,并对目前学界的几种改革思路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重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94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土农民群体”正在形成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失土农民面临着“生(存)无所靠,老无所养”的困境,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面对失土农民面临的困境,只有通过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方式,变“一次性补偿”为“永久性受益”;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失土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通过就业安置,以城镇下岗职工的模式把失土农民纳入再就业工程范畴等解决失土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失土农民“失土不失业,失土不失利,失土不失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