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127篇
中国共产党   93篇
中国政治   109篇
政治理论   30篇
综合类   2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年来,西安农村经济社会虽有了较大改善,但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要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战略,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互动式良性协调发展上去考虑,按照城乡联动的社会系统工程规划,积极探索城市对农村建设的多种带动方式,以产业为纽带,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2.
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又没有得到充分赔偿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补偿的制度。我国应当在探讨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制度发展史、理论依据和功能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构建中国特色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43.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是道德的灵魂.守法是道德的后盾.明礼是道德的窗口,诚信是道德的支柱.团结是道德的品格,友善是道德的标准,勤俭是道德的传统,自强是道德的追求,敬业是道德的表现,奉献是道德的境界。  相似文献   
44.
农民工实现身份转变对策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办转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农民工的身份转变,已成为加速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5.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推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了重要部署。为了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建议》重申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6.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但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各个方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才可能达成理想。这说明创新型国家的建成就是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成,同时也是中国进入先进发达国家之林这个美好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47.
本文论述了西方多民族国家的自治立法在立法目标、立法原则及立法内容等方面与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为认真总结和研究西方民族国家的自治立法,对中国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8.
我国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法治社会形成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社会现状,这是探讨法治社会形成、发展的客观依据,也是客观条件;法文化传统,这是法治社会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资源,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的不同,便表现为不同的主观因素;市场经济,这是法治社会基础性的推动力量,但在市场经济成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加重了建构法治社会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造就法治社会合格主体的有效途径,它重在建设,要常抓不懈才能见效;法治国家。它与法治社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虽有区别,但其建构过程不能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49.
"一国两制"构想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偶然提出的,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着充分的实际根据和可靠的理论依据,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0.
马克思治理学说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对国家治理的彻底超越而达至社会自治,其核心是实现治理权由政府向社会的回归.历史的演绎使这一经典命题不断走出人们纯抽象思辨的"黑匣子"而成为可感知的现实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传统模式和现代形态存在着控权与放权、自然经济主线和商品经济主线的根本分野;中国转型期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兼容传统控制型模式和现代释放型模式的"复合式形态".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动力模型和较具说服力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