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34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8篇
法律   118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129篇
政治理论   98篇
综合类   2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侦查询问语言使用的要求和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侦查询问语言是询问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工具 ,正确选择和运用询问语言 ,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 ,就可以把握询问的主动权 ,消除被询问人的各种心理障碍 ,促使证人和被害人如实陈述案件事实。侦查询问语言使用的要求技巧主要有 :寻找话题 ,拉近距离 ;正确引导 ,矫正心理 ;隐蔽意图 ,全面出击 ;主次兼顾 ,细节关联 ;深究细问 ,查明要素 ;揭露伪证 ,正言威慑等。  相似文献   
12.
公文因实用而产生,又为实用而写作,具有实用美的审美价值.公文体式要求的规范化、内容的规范化和语言的规范化是公文的审美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13.
虽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已颁布实行,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暴力拆迁事件的发生。究其根源是地方政府对自身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因此,只有明确地方政府的合理角色,分析角色偏差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校正措施,才能解决拆迁各方的矛盾和冲突,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康爱霞 《学理论》2012,(26):110-111
语言的使用不仅因情景、地域的不同而变异,也因各种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变体,因此翻译是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其功能就是要服务于社会,因此翻译存在的理据不是语言的差异性,而是语言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槟城、雪兰莪、马六甲、柔佛、砂拉越及吉隆坡的1241个饮食业中文招牌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它们有独特的典型基本结构,而且以"专名项+业名项+通名项"为主。文章也罗列了马来西亚饮食业中文招牌普遍运用的18种命名法,其中4种是此研究中新发现的。研究结果除了可起到填补空缺及留下及时记录的作用,也对从事饮食业的人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口语交际策略是保证口语交际活动取得成功的对策和谋略。运用语用学的相关原理,对口语交际的观察策略、倾听策略、表达策略、反馈策略、调控策略进行深入地探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策略,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策略水平。  相似文献   
17.
董光音 《河北法学》2006,24(8):159-160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内在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包括法律语言在内的各种语言变体之中,破坏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探讨的是造成法律语言中具有负功能的模糊语言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公安文书语言的生动性是由公安文书的功用和特点决定的。在写作实践中,通过恰当使用修辞格、灵活地运用词语、巧妙地安排句式等来达到生动的目的。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公安文书语言生动性的内涵,必须注意几个问题:语言生动与内容准确的关系、公安文书语言的生动性与文学作品的生动性的区别、讲求公安文书语言的生动性必须适应不同文种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交际功能讲,英语都与汉语言、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和汉文化修养。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加快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addresses an ingenious way by which Chinese netizens manage to reach their intended audiences under the radar of censors surveying the Internet in China. One specifically Chinese social use of language in this respect is the option to express criticism by using inoffensive characters that share the same or similar pronunciation with politically sensitive phrasing. We identify this type of expression as homophone phrase substitution (HPS). The device has been part of Chinese since ancient times under the name political metaphor. We address the main constraints at work in HPS, especially the role of voice (prosodic contour) that guides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divergent kinds of aboutness. Leaving aside its critical func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y contrasting HPS with verbal irony, metaphor, and Australian rhyming slang, and by drawing on semiologie and semiotics,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implicit deixis, we suggest that this linguistic option throws new light on the semantic/pragmatic disti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