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2篇
  免费   267篇
各国政治   290篇
工人农民   149篇
世界政治   15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3篇
法律   3135篇
中国共产党   202篇
中国政治   770篇
政治理论   697篇
综合类   24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556篇
  2011年   523篇
  2010年   469篇
  2009年   484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597篇
  2006年   610篇
  2005年   565篇
  2004年   544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Patterns of Prejudice》2012,46(4-5):413-437
ABSTRACT

During the early 1960s African American psychologist Kenneth B. Clark, known primarily for his involvement in the 1954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US Supreme Court desegregation decision, began organizing an ambitious anti-poverty programme called Harlem Youth Opportunities Unlimited, Inc. (HARYOU). Dissatisfied by the lack of progress in school desegregation in New York City and discouraged by the inability of traditional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race and poverty, Clark argued that a new approach had to be developed to mobilize the black poor to ga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that would solve their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he theorized that a new form of racial segregation was beginning to develop in urban areas that foreshadowed increasing social isolation, economic dependence and declining municipal services for many African Americans. He called this new development ‘internal colonialism’ and hoped that HARYOU would be a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the Kennedy–Johnson administration's War on Poverty that would address these problem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Nonetheless, the plan aroused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of Harlem Congressman Adam Clayton Powell. The dispute with Powell drove Clark from HARYOU and caused him to re-evaluate his thinking regarding African American leadership. He increasingly viewed the ‘ghetto’ as both a prison and a cocoon that satisfied white and black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By the end of his HARYOU experience, Clark coined the term ‘the new American dilemma’ to describe and theorize about an increasingly isolated and powerless black population in many urban centres. The term also signified his belief that the problem of power was intricately tied up in, while also separate from, the problem of race.  相似文献   
992.
未来我国刑法改革应当强化刑法的明确性和刑罚的轻缓性,重视刑法的行为评价和引导功能,弱化刑法的威慑功能,切实保障人权;同时积极推进刑事法网的严密化和法益保护的早期化,积极防卫社会,努力实现保障人权与防卫社会两大价值取向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93.
熊文聪 《现代法学》2012,(6):168-179
"思想/表达二分法"是著作权法中一项极富特色的裁判规则,它关乎的是成本收益的利益衡量与价值取舍,而不关乎思想与表达在事实层面是否可分,学界对此的解读往往混淆了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没能揭示其扮演的真正角色及所发挥的修辞功能。作为一项价值法则,"思想/表达二分法"无法向我们提供统一普适的裁判标准,它依赖法官在个案中基于具体情势自由裁量,正是法官的创造性努力,定纷止争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94.
政治的静态结构如组织、制度、法律、政策等,是政治过程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政治运行的客观基础.但是,政治的原理及其结构安排既基于政治之基本要素即“人”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人”的要素而被赋予了复杂的意义.这其中,关于政治过程中人伦关系与道德基础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一定社会的人伦关系和道德基础孕育着一定的政治行为主体,使其在政治行为中不可避免地打上其人伦关系和道德基础的烙印;由此,现代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规则,也必须以既定的道德基础和人伦关系为依据.以积极的取向充分发挥道德基础和人伦关系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对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陈法 《现代法学》2012,(5):63-69
值此我国《继承法》正被立法机关修订之际,特对我国公证遗嘱适用的效力位阶进行考察研究。确定我国公证遗嘱适用效力的位阶,应当以现代私法追求的"正义、自由、效率、人权保护"等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目标为引领,结合当代中国民众继承习惯调查反映的民众对遗嘱形式的主要选择意愿,建议修改我国公证遗嘱适用的效力位阶之立法,以期彰显21世纪中国《继承法》具有的时代性、进步性特征,实现我国遗嘱形式效力立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96.
张书清 《现代法学》2012,34(4):98-107
资本扩张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与两极分化,将弘扬自由与平等为主旨的金融法拖入了目标和现实相背离的现代性悖论之中。从公正理念的维度,重新审视现代金融法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对于缓解法的服从性与正当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维护法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中国金融法制的现代化进程,须对西方的现代性范式扬善抑恶,以求实现金融自由与社会秩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97.
盛红生 《法学杂志》2012,33(1):92-97
近年来,中国海洋领土安全受到各种危害活动的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被外国非法占领,在专属经济区内以及专属经济区上空针对中国的外国军事活动明显增多等等。因此,为了持续宣示中国对被外国占领的岛礁的主权,应通过特别立法建立巡航制度,派遣军舰前往我被占领土地区巡航,在时机成熟时收复岛礁并实行有效控制;借助国内立法明确中国政府在“专属经济区军事活动”问题上的立场,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适用不同的规则;建立“防空识别区”防止针对中国的外国军用飞机飞越专属经济区上空。我们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应借助国内立法确定下来,为将来解决国际争端主张我方权利时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998.
武树臣 《法学杂志》2012,33(1):110-116
古史传说时代的东夷民族,不仅发明了最初的法律制度,还酿造了丰富的法律观念,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法系的原生形态。中华法系自西周至唐代基本形成。西周法律的总体精神是礼而宏观样式是判例法。战国秦朝确立了集权政体和“成文法”同时开始将礼局部成文法化。汉代开始了儒法互补、礼法结合并初建“混合法”样式。《唐律疏议》标志着成文法对礼的全面吸收以及律与例的结合。这标志着中华法系发展到巅峰。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是伦理主义精神和成文法与判例、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相结合的“混合法”。  相似文献   
999.
《法学杂志》2012,33(4)
法律文化的概念外延包括了规范制度形态、意识观念形态、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体系问题主要属于规范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而法系的问题主要属于意识观念形态和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在“两岸三地”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与法系,这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一国两制”的视野下,继续探讨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对中西方法律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精神——对法治的崇尚和对统治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地选择,融化成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法律文化体系,将法治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建成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000.
王晓明 《法学杂志》2012,33(4):62-67
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推广节省能源新技术的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协调与整合技术、资金、设施建设与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关系,因而,我国对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合同属性的认识比较模糊,并存在多种看法。为此,必须厘清合同能源管理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充分解析能源管理合同的法律属性,分析把握合同能源管理运营中资产等所有权归属问题,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框架范围内,正确、有效地调整合同能源管理关系,积极促进节能新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