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36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29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篇
法律   229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78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机构和培训评估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索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调查培训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农民的个体差异、全方位开设所需课程、多种培训方式综合运用、整合培训机构、健全培训机制等措施,以期为政府提供有关政策咨询和建议,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2.
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的证据类型是动态的,根据证明目的的改变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它为口供的固定方式;特殊情况下,又可以转化为视听资料。在审查其证据能力的时候应当以“没有异议可采,有异议有限可采”为标准。面对证据立法上的滞后,应该加快立法完善的步伐。建议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候,在有关证据的章节中,增加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相关的法律条文,严格规范讯问录音录像的操作规则及程序。  相似文献   
83.
从历史观层次看,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展国家利用内部和外部有利条件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超常态发展;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类型不是单一而是多样的;世界交往中各个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可能性;谋求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系统地准备多方面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84.
陈红兵 《思想战线》2004,30(2):21-24
企业伦理行为与企业资金、技术等一样影响着企业的全面发展,它们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企业前进。企业伦理行为不能再被误解为非经济因素,其本身就是直接的经济力量。我国企业伦理行为自救模式有多方面的出路,而最根本的是发挥企业伦理行为的经济力。  相似文献   
85.
攀供是指共犯或有牵连关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本案被告人的揭发。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6条的有关规定,无论共犯攀供被理解为证人证言还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来设计、改造攀供制度,明确地规定共犯攀供的使用规则,协调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86.
现代化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现代化;“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路径;经济结构调整、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现代化目标实现的三大基本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87.
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精神动力作用重视不够的现象,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思想。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有着深刻的认识,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它不仅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而且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8.
调查基层刑侦队伍现状 ,不难发现当前基层刑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 :警力数量偏小、警务保障偏弱、民警压力偏重、整体素质偏低。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须从合理配置警力、加大经费投入、缓解刑警压力、加强教育培训等四个方面着手 ,以提高基层刑侦队伍素质 ,加强基层刑侦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9.
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共识,在此前提下,如何切实推进这一进程就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在我国,政治发展与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之间有着极大的内在关联性。政治发展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之源,又是和谐社会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0.
It is a commonly held belief that the foreign policy issue to which the American public is most sensitive is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 Because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regarding the use of force is highly palpable, salient, and organized, and because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use of force are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s the nation ever has to consider, the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regarding military involvement is academically significant and policy relevant. The indication from policymakers is that American military operations require public support. As a result, scholars and analysts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public opinion is the "essential domino" of military oper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and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 has becom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numerous studies and surveys. There are currently several competing explanations—schools of thought—in the literature on why the mass public supports the use of force.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most prominent schools of thought on public opinion and the use of force, and the cent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ch school. Such a review is important to generating policy–relevant guidance pertaining to public opinion and the use of force—an objective made more pressing by the current war against terror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