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8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唐律误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林 《法学研究》2012,(5):198-208
唐律中的误杀指行为人因其主观认识与客观情况不符而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误作为一种非故意而予以宽宥的形态在唐以前已非常固定,在唐代及后世文献的记载中没有实质变化。《唐律疏议》中误共出现190次,涉及到46条律文,其含义均涉及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及责任形式。唐律中的误杀可分为起因于劫囚、窃囚、盗、斗殴、谋杀,以及疏忽大意所致的误杀六类。全面解析律文所列的具体误杀行为与刑罚的对应关系是研究唐律误杀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故意杀人罪是最典型的有被害人的犯罪。被害人加害在先引起他人加害 ,或被害人激化矛盾引起他人加害属于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在故意杀人罪死刑裁量中 ,被害人的过错是酌定从轻处罚情节。司法解释确立了“被害人一方有明显过错或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的故意杀人罪 ,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规则 ,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量刑时往往不予考虑。为了减少和限制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 ,在立法上有必要将被害人的过错这一酌定情节法定化。  相似文献   
43.
“赔命价”——一种规则的民族表达方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杀人“赔命价”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习惯法,在许多民族地区都曾存在并发挥过现实的规范作用。随着民族习惯法的回潮,该现象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在当今社会里“赔命价”习惯法与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形成悖论。应当在深刻认识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解决该习惯法与国家统一法制的矛盾冲突,在两者之间形成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44.
理论上和实务中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存在不同理解,引起了《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相关犯罪在主体构成要件上的争议,未成年人实施绑架行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认定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解读,提倡以“罪行”说来解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所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范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应不负刑事责任,对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行为,负故意杀人行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5.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罪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在国外已有相关立法。我国司法实践中将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但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构成要件、患者死亡的原因等方面分析 ,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我国在进行安乐死立法时 ,应明确规定安乐死的适用条件、程序及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6.
对现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公安领导体制的种种责难,更多的是由于人们的观念上的一些错误认识所致,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现阶段,坚持现行公安领导体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7.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5):597-621
D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ffect government killing? Extant work has studie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effects on a set of human rights, but has not examined the abilities of specific actors to protect specific rights. I analyze naming and shaming by three typ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uman righ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the news med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focusing on their impacts on a single type of abuse: one-sided government killing. I present a principal-agent theory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develops a preference for killing, and then delegates the murderous task to a set of individual perpetrators. The theory reveals new ways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make killing costly,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support my expectations: By calling attention to abusive states, human rights NGO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an reduce both the likelihood and severity of state-sponsored murder. I also find tha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re better equipped to prevent killing from the beginning than to limit mounting body counts once it has begun.  相似文献   
48.
“激愤杀人”的概念辨析及司法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药家鑫案中辩护律师"激情杀人"辩护意见的提出,激愤杀人的理论引起法律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对激愤杀人的成立条件和认定标准并未形成共识,因而有必要予以明确。激愤应当是冲动因素和道德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在司法认定中可以从激愤诱因的范围、激愤的关联性、刺激的强度、实施犯罪的时间要求等方面进行考量。同时鉴于统一激愤杀人的判断标准、减少和限制死刑适用的需要,激愤作为故意杀人罪的酌定处罚情节应当予以法定化。  相似文献   
49.
政府信用状况与建设思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政府信用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之中 ,是政府履行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反映。当前 ,存在着种种政府信用缺失的行为误区。政府信用建设应积极做到规范信用制度、强化信用意识和自律、公开政务信息、加强内部管理、加快制度创新和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50.
    
There is now considerable evidence of systemic and institutionalised collusion between state forces and loyalists paramilitary groups during the Northern Ireland conflict, not least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Focusing on a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2012 de Silva report into the killing of human rights lawyer, Pat Finucane, this article examines state collusive practices surrounding the handling of agents and informers as evidence of a culture of collusion extending into the highest echelons of state institutions. The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such practices evidence an approach to state counterinsurgency predicated on a “doctrine of necessity” and what can be understood as a “liberal ideology of col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