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0篇
  免费   41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67篇
世界政治   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359篇
中国共产党   108篇
中国政治   241篇
政治理论   150篇
综合类   5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Scholars often highlight the capacity for cooperation and reciprocity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Andean peasants, but also raise concerns that these traditional strategies necessarily wither and fade as Andean people and places are increasingly incorporated into capitalist markets and processe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non-market cooperative and reciprocal economic practices are affected as rural Bolivians expand production to meet a growing international demand for the Andean pseudo-grain quinoa. Based on the grounded experiences of rural Bolivians who are negotiating the modernisation and martketis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 find that increasing incorporation into global markets need not undermine the moral economy of rural people, and may in fact strengthen their commitment to reciprocal and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contrast to claims that the spread of modern markets and technologies will weaken and ultimately replace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 argue that reciprocity practic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hybrid economic space. Within this space, where economic strategies are based on moral sentiments as well as market logic, reciprocity provides a socially and ecologically appropriate ‘toolkit’ with which rural people negotiate their uneven incorporation into global capitalist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82.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其原因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论及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且提出要实行以“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方针来“教育、挽救、感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83.
被破坏性膜拜团体精神控制受害者的心理成长工作,在西方国家被一些学者称为“脱教”,这个过程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成长是人一生的课题,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觉醒和努力,拒绝成长单靠外界的压力,是很难实现成长的。因此,这是一项涉及许多方面、非常艰难的工作。这里仅从完善家庭支持系统与被破坏性膜拜团体精神控制受害者的心理成长的角度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4.
隋唐改朝换代的历史,由民间说话到章回小说,历代演绎不绝。袁于令《隋史遗文》在隋唐讲史系列小说中具有独特的面貌,作者自称成书在崇祯朝。如果依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之法则,该作品以秦叔宝四易其主最终归附李世民的故事所宣扬的乱世变通哲学,便成书不可能在明末,只能在清初。袁于令实际上是借古说今,为清初的贰臣辩解。  相似文献   
85.
党的十八大将纯洁性建设确定为党的建设的主线,这就意味着党的纯洁性建设成为时代课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与党的纯洁性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党的思想纯洁的重要保证,又是保持党的政治纯洁的重要手段。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持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贯性,促进党的纯洁性建设。  相似文献   
86.
以苏北S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上班族的时间配置、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上班族在时间配置上,工作和家务劳动占据了主要部分,闲暇时间她们的生活较为丰富;留守妇女上班族的社会支持网中,同事和工作中认识的留守妇女为她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在工具性支持上,她们和一般农村留守妇女没有差别;留守妇女上班族对社会身份的认同是通过经济独立、家庭地位提高等维持的;留守妇女上班族在工作获得途径、安全保障和工作保障方面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87.
如何规制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法律效果至关重要,《保险法》经过2009年之修订已有所进步。然而,《保险法》第43条之体系解释依旧难以自圆其说,依然存在许多有待检讨之处。问题的关键在于恰当处理防范道德危险与保护其他权利人之间的关系。显然,道德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应当从严认定,其他权利人的利益应当优先保护,立法也应当沿着这一思路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88.
大学生到单位实习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实习单位具有企业文化、先进人物、规范管理等重要德育资源。当前存在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双方的德育和谐衔接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衔接管理机制等。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应当处理好大学德育与实习单位德育的和谐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89.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曾国真 《河北法学》2012,30(7):139-142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但却没能有效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现状起笔,分析日前国内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不足,并从道德建设、行政处罚制度、民事赔偿制度、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平衡城乡执法力度等角度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
在地方民众日常生活实践中,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进行约束与规制,这种力量的源泉在于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经济互动,宗教信仰等复杂活动,抑或归结为社会整体事实,追求的是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井然。作为社会赖以维系的强手段,法律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其一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疾驶的车轮,其二人们总想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法律本身隐藏的幕后逻辑是维护社会制度的和谐和正常运转,所要做的是不给“越轨者”侥幸得逞的机会,运用的是牙齿的撕裂和咀嚼致使粉碎的功能。对于道德的越轨,受到的惩罚既有道德本身的谴责还有法律的制裁。法律的牙齿对于弥合社会道德裂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