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9篇
  免费   61篇
各国政治   118篇
工人农民   144篇
世界政治   6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7篇
法律   427篇
中国共产党   297篇
中国政治   775篇
政治理论   309篇
综合类   105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71.
The current study correlates Merton's anomie theory and W. E. B. Dubois's double-consciousness theory to measure black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reactions to occupational strain resulting from officers' ethnic-identification. Measuring levels of anomic behavior provides a scale for identifying levels of risk affecting the well-being of individual officers and organizations. Testing hierarchal regression models with a national sample of black state- and federal-level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n = 84) reveals a presence of double consciousness 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for levels of anomic behavior in law enforcement occupational cultures. It also further suggests that race remain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law enforcement organizations and cultures, whereas many police executives would prefer to believe that race issues in policing are settled.  相似文献   
72.
Abstract

While the use of active learning exercises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have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potential gendered effects on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when it comes to these practices has been limited. In this study,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ourses using a zombie outbreak as the theme for a United Nations simulation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are unintentional gendered outcomes from these activities.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of previous literatu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manifest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enjoyment and learning when using zombie themes in active learning.  相似文献   
73.
大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解构力,也有再创造力。在大众文化崛起的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并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4.
从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宗教文化热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固、高校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存有负面影响。本文认为,高校党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应准确理解和把握党和政府的宗教理论和政策,从文化战略高度,加大科学无神论的研究和宣讲力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维护高校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7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已经迈入消费主义时代。西方消费文化的扩张对中国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消费文化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文化而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的消费在当前中国消费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电子产品的特点,它从符号化过程、时尚制造和传媒互动等方面凝聚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6.
武建敏 《河北法学》2012,30(7):23-30
法文化的价值问题属于“法统”范畴,它是任何时代的法文化必然具备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代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研究当代法文化之价值问题的一个理论前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可以解读出与法文化的价值问题息息相关的概念组合,这就是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当代法文化之“法统”既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主义,也不是单纯的国家主义,而必然是个人与国家的有机统一,但要统一于具体语境之中,就需要引入实践智慧的概念.当代法文化的“法统”所依据的理性基础是关系理性,这种理性形态在传统中国法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都有良好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77.
我国党文化世俗化是党文化揭开其神秘面纱,日益走向公民社会、世俗社会之中的过程,其在主体构成上通常包括党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组织文化、领导文化、执政文化的世俗化等基本内容。推进我国党文化世俗化有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检验党文化的优劣性、完整展示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为推进党文化世俗化,在策略路向上要坚持做到:着力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大众化进程,将党文化融合到建构完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发挥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示范效应,以建设学习型政党,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8.
As neoliberalism has taken root in the Caribbean, heritage tourism has grown enormously. Using examples drawn from the Trinidad Carnival, this article shows how culture becomes a marketing force in the wake of increasingly difficult economic times in the Caribbean. As selling culture increases in importance for the overall economic health of Caribbean economies,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the focus of Caribbean states and state agencies and a basis for state sovereignty. Drawing on Foucault's notion of biopower, the article draw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cultural performances for state revenue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to those performances.  相似文献   
79.
淳安县作为浙江省的一个欠发达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之路,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平台和突破口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产生了一些启示:要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转型方向;要推进"三个创新",搭建经济发展转型平台;要促进"三个协调",提供经济发展转型动力;要强化"三个联动",形成经济发展转型合力。  相似文献   
80.
高校女生节现象是随在校女大学生群体日趋壮大,社会性别教育逐渐由第一课堂发展到第二课堂而出现的产物。女生节活动的开展逐渐改变了校园文化的性别无差异状态,提供给女大学生成长发展更加开阔的舞台,培育了女子社团组织活动的场域空间,也为女性研究和行动组织介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