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27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148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马柳颖 《政法学刊》2009,26(2):30-35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逐渐减弱,而现行刑法对老年人刑事责任未作特别性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老年人犯罪量刑存在较大的偏差。刑法立法上应将“年老”作为法定从宽量刑情节,明确规定年满70周岁以上的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免于处罚。这一规定既具有生物学科学依据、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意基础;也体现了刑罚个别化、人性化、经济性原则;完善了刑法立法结构,周全了对弱势主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心肌中VEGF在死后一定时间的稳定性及表达的变化规律,评价其对死后诊断机体早期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SP法染色、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VEGF阳性表达面积和强度,并对VEGF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VEGF在缺血心肌组织中,见灶性或成片心肌细胞强阳性表达,部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表达弱阳性,间质表达阴性;在4℃放置,随时间延长,缺血心肌组织VEGF阳性表达有减弱趋势,至10d时缺血心肌组织仍可见VEGF在少许心肌细胞胞浆内呈弱阳性表达。在4℃放置10d以内,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标本之间VEGF阳性表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能耐受一定程度自溶及腐败的影响,其免疫组化检测对于判断死后4℃放置10d以内的尸体是否出现过心肌缺血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3.
本文报告40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所致实验性心肌梗死早期(缺血1~8h)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和吖啶橙荧光染色诊断早期心肌缺血较敏感,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大体染色法显示缺血境界鲜明可靠。此三种方法不受室温(15~20℃)死后自溶12~48h的影响。酸性复红染色(AF)对早期缺血组织较敏感,但受死后自溶影响,妨碍认定缺血区。扫描电镜(SEM)观察心肌缺血改变基本与透射电镜(TEM)相同,与早期自溶改变难以区别。  相似文献   
94.
大鼠早期心肌缺血心肌肌钙蛋白T脱失的组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Deng DZ  Chen YC  Hu BJ 《法医学杂志》2002,18(1):12-14
目的研究早期心肌缺血大鼠模型上心肌肌钙蛋白T的脱失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显色观察。结果缺血15分钟,大鼠心肌肌钙蛋白T即有明显脱失,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脱失面积呈扩大趋势。计算机图像分析显示缺血大鼠心肌肌钙蛋白T的脱失面积与正常大鼠心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肌肌钙蛋白T是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大鼠在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后目的基因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c-fos的mRNA表达变化与AMI发生后所经历时间的关系,为法医病理学鉴定心源性猝死提供依据。方法用结扎法制作大鼠AMI动物模型,结扎成功后观察时间组为10、30、60min和3h,用RT-qPCR、普通PCR检测目的基因BNP和c-fos的mRNA表达变化,同时行HE染色。比较不同时间组间的结果差异。结果RT-qPCR结果显示,BNP在3h组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10min组、30min组及60mi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fos除正常组与10min组之间、30min组与3h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外,其他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以60min组c-fos基因的表达量最多。普通PCR未见目的基因不同时间的组间差异。HE染色仅在实验组3h组偶见局部嗜酸性增强、肌纤维呈波浪状等改变。结论c-fos基因可能作为缺血发生30min后的辅助诊断指标。RT-qPCR方法较适合早期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96.
A 31-year-old man with migraine-induced syncope and bradycardia with subsequ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died unexpectedly. Clinically unsuspected cardiac anomalies were found at autopsy including myocardial bridging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and shelf-like coronary artery ostia. Nortriptyline was identified by toxicologic analysis. A review of the autopsy findings,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the possible arrhythmogenic circumstances is undertaken and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ath are discussed. Cardiac arrhythmias have been documented during migraines. Coronary artery bridging has been known to lead to ischemia and infarction,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sudden death; however, these are very rare sequelae.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have been linked to sudden cardiac death, but only rarely cause death in people younger than 31 years. Migraines and the autopsy findings described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arrhythmia and sudden death. Altogether, they led to the unexpected death of this young man.  相似文献   
97.
本文报告50只雄性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所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缺血1~8h的组织化学变化。结果发现:糖原含量在缺血1h、NADHD和LDH活性在缺血2h梗死区明显下降;缺血4h,酶活性下降发展到全部缺血区。CCo.CK及ATP酶活性下降在缺血4h明显,缺8h发展到整个缺血区。非缺血区NADHD、LDH、CK、ATP酶活性能耐受死后自溶的影响达24h以上,具有法医学实践意义。糖元(PAS染色)和PPr在死后早期降解快,非缺血区与缺血区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缺乏法医病理学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8.
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HSP70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的变化 ,为心源性猝死的法医病理学鉴定寻找新的依据。 方法 建立家兔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 ,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SP70的表达。 结果 心肌缺血 15min再灌流 30min后 ,再灌流区心内膜下可见HSP70阳性表达 ;缺血30min再灌流 30min后 ,HSP70阳性反应细胞数目较多 ,散布于心肌全层 ;缺血 6 0min再灌流 30min后 ,再灌流区阳性表达明显减少 ,而其边缘见阳性表达略有增强。各实验组正常区和对照组心肌组织均未见阳性反应。 结论 心肌组织HSP70的阳性表达是一项显示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灵敏指标 ,HSP70的免疫组化检测对缺血再灌流损伤所致心源性猝死的死后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
大鼠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早期心肌缺血时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胞浆内和血浆中的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变化。方法 按Selye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H-FABP在心肌细胞和血浆中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心肌缺血15min时,缺血区心肌即可出现H-FABP缺失,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失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心肌缺血15min时,血浆H-FABP含量在心肌缺血15min时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血浆含量逐渐上升,4h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 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胞浆内和血浆中的H-FABP含量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可望成为诊断早期心肌缺血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0.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NF-kB的检测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核因子-kB(NF-kB)在心肌组织内的变化,探讨其在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中的法医学意义。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缺血0.5h,1h,2h,4h,8h共6组,每组5只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S-P法),观察不同时间缺血心肌中NF-kB阳性着色,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心肌缺血30m in,心肌细胞核出现散在NF-kB阳性染色;缺血60m in,心肌阳性染色细胞核增多;4h达高峰;8h组开始下降;免疫组化染色定量检则的阳性单位:缺血2h、4h、8h分别为20.042±1.084、22.028±3.452和20.524±1.595;正常对照组未见核阳性反应。结论大鼠心肌缺血8h内,心肌细胞核NF-kB阳性染色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对早期急性心肌缺血的死后诊断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