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奥斯丁的"命令论"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给规则应有的地位.哈特将规则引进法律本体之中,认为只有义务规则的社会,其规则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的克服必须依赖于义务规则之外的授权规则.由于授权规则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单纯义务规则导致的诸多缺陷,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通过授权规则与义务规则的结合,建构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即法律是义务规则与授权规则相结合的"规则论".  相似文献   
92.
王恒 《河北法学》2011,29(10):137-145
保证期间是我国保证制度中最具争议的法律概念之一。当用法学本体论的方法对其进行批判分析时,会发现保证期间是个难以自圆其说的多余概念。首先,"保证期间"缩减了"保证期限"的概念范围;其次,混淆了"保证期间"与"保证责任期间"的本质区别;第三,保证期间是把一个概念正反两方面的命题揉在一起的错误概念;第四,有关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的界定永远在一个圆圈里打转,无法自拔。要消除保证期间带来的矛盾和烦恼,只有取消它。  相似文献   
93.
我国民法及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民法在调整对象的确立及流变上,与大陆法系资本主义国家民法相比呈现出特殊意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后者的民法没有调整对象。法律调整对象包括民法调整对象这种法学用语,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功能或意义,民法调整对象作为揭示民法与社会之间关联的一个学术范畴,它处于民法本体论的视域之内,即民法调整对象理论承载着关于民法本体的相关知识。民法与民法调整对象在属性上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民法调整对象的形态而言,可分为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在国家正式制度层面民事立法所体现的民法调整对象系属实然层面。从民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方法来划分,可以区分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对内研究与对外研究。  相似文献   
94.
占统治地位的法律规范结构理论因为背离了结构分析所要求的存在论论域而难以站得住脚。通过对构成规范的要素及其逻辑关系的“共时性”考察可以看出,法律规范乃是由作为规范性存在的两种规则形态即调整性规则与管理性规则构成的偏正结构:前者表达了规范的目的,而后者则是规范目的实现的手段。目的与手段的分离所造成的必然后果是工具理性的法律现实主义,由此法律的规范性下降不可避免,此即法律自身的悖论所在。  相似文献   
95.
宋金兰 《思想战线》2005,31(6):82-86
作为老子哲学本体论的"道"是一种语言存在论."道"是对语言的形上化.老子对"道"的规定、解释均以本真语言为原型,"道"的基本特性与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96.
真善美的真实含义、演绎过程和历史语境,在中西方思想中有着明显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理论是构成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真善美及其统一形式的根据.实践批判意义上的真善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基本趋向相一致,是一种体现人类生存真实意义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97.
As the founder of the basic research paradigm on “writing as a vehicle of Values” in modern China, Guo Shaoyu established a tri-partite notion consisting of “writing to conform to values”, “writing as a vehicle of values” and “writing to illustrate values”, and this practice has influ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However, his approach, which draws heavily o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cannot reveal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writing as a vehicle of values” due to its failure to consider its features and the fact that this notion came into being as a result of “literature miscellaneous”.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notion on the ontological level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niqueness of classical Chinese ideology resulting from China experience which, in turn, is made possible only by Chinese actua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