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6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6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层工会工作千头万绪,但基点只有一条,就是以人为本、以广大会员为本,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构建民主管理活动平台、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推动发展企业文化上下功夫,在引导和教育广大职工共同建设和谐企业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彰显工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薛忠义  刘舒 《行政与法》2007,(12):27-31
本文从公共治理的兴起和原因入手,指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理论依据,进而论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3.
鲁建彪 《思想战线》2002,28(3):21-24
我国的就业压力在增大 ,创造就业机会的难度在不断增加。为此 ,必须认真分析造成失业问题及就业压力的各种因素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模式 ,即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经济政策为指导 ,以调控劳动力供求为基本点 ,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 ,以创业为方向 ,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 ,企业自主用人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74.
“公共性”研究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多学科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哲学视角下的“公共性”主要聚焦于对人的存在条件及其实现方式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性把握;政治学视角下的“公共性”更关注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及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性”聚焦于结构制约下集体行动内在的“公共意蕴”;城市学科视角下的“公共性”主要聚焦于公共空间的“空间正义”及其社会价值。“公共性”在不同研究领域中拥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多为问题导向的定性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成果。“公共性”内涵需要随时代发展,“公共性”议题需要推进本土化和学科化,中国“公共性”研究需要拓展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75.
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战略性任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前提。本文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政府转型的必要性,明晰了政府转型的两条主线,并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着力点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76.
Forensic scientists face increasingly complex inference problems for evaluating likelihood ratios (LRs) for an appropriate pair of propositions. Up to now, scientists and statisticians have derived LR formulae using an algebraic approach. However, this approach reaches its limits when addressing cases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variables and dependen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In this study, we suggest using a graphic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ayesian networks (BNs). We first construct a BN that captures the problem, and then deduce the expression for calculating the LR from this model to compare it with existing LR formulae. We illustrate this idea by applying it to the evaluation of an activity level LR in the context of the two-trace transfer problem. Our approach allows us to relax assumptions made in previous LR developments, produce a new LR formula for the two-trace transfer problem and generalize this scenario to n traces.  相似文献   
77.
国际格局未来10-20年的核心问题,俄方认为是美国和西方的整体性衰落和中国崛起之间的矛盾;中方倾向于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国之间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有可能超出其竞争与冲突的一面。中国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提升学习与创新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俄方断定,在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各方围绕俄罗斯的争夺似正日益明显,这既是基于俄的资源和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是由于俄可能成为左右力量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中方学者认为,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基础已经奠定。与中国相比,俄在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中可能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有利的地位。关于中俄双边关系,俄方集中关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认为主要存在经济关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以及贸易结构原料化等问题。中方学者认为,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不对称,而在于双方能否适应彼此关系的重新定位,能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信任。俄方主张亚太地区必须建立新的地区安全和发展模式,以解决中美关系对抗性的潜在上升这一核心问题。中方主张,俄罗斯可以改变目前在政治和经济上参与亚太事务明显不足的局面。中俄两国有必要主动提出并推动亚太地区的国际议程设定,担负起服务型...  相似文献   
78.
孙淑惠 《青年论坛》2011,(4):143-145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矛盾。从我国相关法律、高职教育的目标看,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的根本举措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然性、组织实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9.
Forensic science laboratories are being challenged by the expanding decentralization of forensic capabilities, particularly for digital traces. This study recommends laboratories undertake digital transformations to capitalize on the decentralization movement, develop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rime and security‐relevant problems, and play a more central role in problem‐solving collaboratively with law enforcement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A framework for the bilateral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s proposed to magnify the impact of forensic science laboratories on abating crime, strengthening security, and reinforcing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o accomplish digital transformations, laboratories require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expertise, including investigative reasoning, knowledge codification, data analytics, and forensic intelligence. Ultimately, this study encourages managers, educators,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to look beyond the usefulness of forensic results for solving individual investigations, and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combined forensic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for developing broader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crime in digitalized society.  相似文献   
80.
吕怡维 《法学杂志》2018,(3):124-130
中华大地早期国家"立法设刑"的目的是"治民",统治者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民众是被治理的对象,法律则是治民的工具。在儒、法两家为主的先秦时期统治指导理论中,上述理念都是一致的。虽然自先秦以来,"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一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据有一席之地,但即便是一直主张"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也从未认为民众不是居于受"治"的非主体地位,因而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仅仅是一种治国理政时的策略和手段,这种形成定势的传统思维作为历史积淀对新中国的法治进程一直发挥着负面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坚持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本质上不同的"以民为本"的理念。将"立法为民"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原则,写入了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一步确立了以"立法为民"作为立法目的这一新时代的新思维,完成了立法目的历史性大变革,在中国法治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必将发挥重大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