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1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09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大鼠肾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死后肾细胞DNA的变化进行观测,以寻找一种客观、量化的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标准.实验选择15只大鼠,处死后,在24小时内每隔1小时取肾组织进行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gen染色,自动图象分析仪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大鼠的早期死亡时间与肾细胞核DNA降解速率呈线性关系,其中积分光密度、平均灰度、异形指数提示此方法有可能作为辅助手段,使死亡时间推断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462.
分析了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钾离子含量,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呈线性下降(r=-0.829,p<0.025).在死后0~48h,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Y,mmol/10~12RBC)与死亡时间(X,hours)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7.56-0.071X或X=106.48-14.08Y.上述规律变化,有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63.
目的研究DNA降解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提供一种比较准确可靠的新方法。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了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小鼠脑组织细胞核头半径(HeadRadius,HR)、尾长度(Tail Length,TL)、头DNA(HeadDNA)含量比例、尾DNA(Tail DNA)含量比例、尾矩(Tail Moment,TM)、Olive矩(Olive Moment,OM)、头面积(Head Area,HA)、尾面积(Tail Area,TA)8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测定的8项参数指标中尾DNA含量比例、彗星尾长、尾矩、Olive矩、尾面积都呈增加趋势,头半径,头DNA含量比例,头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上述参数均与死亡时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将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了多项式运算,获得了更能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1),均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本研究提供的72h内脑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的各组回归方程,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的、精确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4.
目的 观察针刺对睡眠剥夺受试者面部新陈代谢热的影响。方法 将64例健康青年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正常睡眠组(A组)、睡眠剥夺组(B组)、睡眠剥夺与小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申脉、照海穴针刺治疗组(C组)和睡眠剥夺与非经非穴针刺治疗组(D组)。A组保持正常睡眠状态,对B、C、D组同时进行24 h睡眠剥夺,次日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4组受试者面部热值,及观察C、D组针刺治疗后面部热值的变化。结果 红外热成像图显示,A组面部呈温热状态,B、C、D组面部呈高热状态。A组热值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P<0.05)。B、C、D 3组热值多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针刺治疗后面部热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C组治疗后面部热值降低值显著大于D组(P<0.05)。结论 睡眠剥夺可导致面部热值升高,小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申脉、照海穴针刺能够降低睡眠剥夺者面部较高热值,且疗效优于非经非穴针法。  相似文献   
465.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法作用机制,形成手法治疗KOA规范化诊疗评估方案。方法 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将40例KO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被剔除1例和2例)。治疗组采用手法治疗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对照组采用自我按摩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治疗2周后,以膝关节区域温度、督脉温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为指标,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WOMAC的疼痛、僵硬、生活功能评分和总分显著降低(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WOMAC总分和僵硬评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区域温度显著降低(P<0.05),督脉区域温度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区域温度降低值和督脉区域温度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基于WOMAC总分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手法治疗可减轻KOA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症状,改善日常生活功能,疗效优于自我按摩。  相似文献   
466.
目的 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fMRI)技术观察针刺太冲穴所激活脑区的性别差异,以阐明针刺效应性别差异的机制。方法 女性组选取25例青年女性志愿者,男性组选取30例青年男性志愿者,针刺志愿者左侧太冲穴并收集fMRI数据。结果 女性组针刺太冲穴激活的脑区有左侧小脑下部、右侧缘上回、左侧中央后回。男性组针刺太冲穴激活的脑区有右侧缘上回、左侧中央盖沟、右侧中央旁小叶。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更广泛地激活了右侧缘上回、右侧中央沟盖。结论 针刺受试者太冲穴激活脑区并不完全对称,针刺效应在大脑具有偏侧性,针刺太冲穴时大脑活动反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67.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针刺阳陵泉对不同病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脑效应机制。方法 筛选纳入损伤以单侧基底节区和(或)放射冠为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长病程组24例、短病程组16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1次fMRI扫描,扫描期间给予针刺患侧阳陵泉干预,持续1 Hz的频率平补平泻捻针1分钟,留针8分钟出针。选取双侧半球的辅助运动区(SMA)、背侧运动前区(PMd)、腹侧运动前区(PMv)、初级运动区(M1)共计8个种子点,计算并对比静息态及针刺态下每对种子点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的变化及与FMA的相关性。结果 静息态时,长病程组PMv-R与SMA-L之间功能连接度强于短病程组(P<0.05);针刺态时,长病程组中SMA-L与PMv-L之间功能连接弱于静息态时(P<0.05),短病程组中SMA-L与SMA-R、PMv-R之间、SMA-R与PMd-R之间、PMv-R与PMv-L之间功能连接强于静息态(P<0.05);针刺态时,长病程组和短病程组间各对种子点对在针刺态下和全组各对种子点在静息态与针刺态下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病程组中,针刺态时下肢FMA评分与健侧PMd-L—M1-L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411, P<0.05);短病程组中,静息态时下肢FMA评分与PMd-L—M1-L、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588及r=-0.542,P<0.05);在全组中,静息态时下肢FMA评分与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432, P<0.05);上下肢FMA总分与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319, P<0.05)。结论 不同病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接受针刺患侧阳陵泉后在脑结构重组及脑功能重塑的过程中有着差异性的表现,激活的脑区也存在差别,病程时间越长的患者,其大脑病灶侧PMv与健侧SMA之间存在更强的功能连接。针刺阳陵泉时,脑区功能连接在双侧SMA、PMd、PMv、M1之间有特定的效应靶点,可能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缺损程度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68.
Abstract: This study compared total body score (TBS) in buried remains (35 cm depth) with and without insect access prior to burial. Sixty rabbit carcasses were exhumed at 50 accumulated degree day (ADD) intervals. Weight loss, TBS, intra‐abdominal decomposition, carcass/soil interface temperature, and below‐carcass soil pH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01) in decomposition rates between carcasses with and without insect access prior to burial. An approximately 30% enhanced decomposition rate with insects was observed. TBS was the most valid tool in postmortem interval (PMI) estimation. All other variables showed only weak relationships to decomposition stages, adding little value to PMI estimation. Although progress in estimating the PMI for surface remains has been made, no previous studies have accomplished this for buried remains. This study builds a framework to which further comparable studies can contribute, to produce predictive models for PMI estimation in buried human remains.  相似文献   
469.
DNA数据库建设中批量样本直接扩增检验法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批量样本直接扩增法在DNA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方法打孔机打取血滤纸600份,剪取芝麻大小的口腔拭子300份,放入96孔扩增板,加入扩增试剂后直接扩增,并对其中200份血滤纸用磁珠法,100份口腔拭子用96孔板Chelex-100法,经DNA提取后扩增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血滤纸采用直接扩增法及磁珠法STR检测成功率均为100%;口腔拭子采用直接扩增法的成功率为95%,采用96孔板Chelex-100法的成功率为94%。结论血滤纸和口腔拭子通过直接扩增均能获得很好的DNA分型结果,该方法省时省力,可用于DNA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470.
目的建立甲氰菊酯家兔灌胃染毒致死模型和生物检材中甲氰菊酯的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研究甲氰菊酯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家兔6只,甲氰菊酯经口灌胃染毒,死亡后迅速解剖,取心血、外周血、肝等组织,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甲氰菊酯含量;部分组织经甲醛固定,HE染色,光镜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家兔染毒后2~3h出现中毒表现,染毒后4.5~8h死亡。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均检测到甲氰菊酯。甲氰菊酯在家兔体内死后分布为胃壁(458.92±32.82)μg/g、肾(46.47±6.30)μg/g、肝(35.79±20.11)μg/g、大脑(28.77±10.52)μg/g、心(26.49±4.10)μg/g、脾(22.23±5.37)μg/g、胆汁(10.87±1.42)μg/mL、肺(10.32±0.78)μg/g、周围血(8.14±1.12)μg/mL和心血(8.20±1.83)μg/mL。结论甲氰菊酯的灌胃染毒致死模型、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及死后分布规律可应用于甲氰菊酯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及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