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26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409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2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孙远 《法学杂志》2020,(6):112-120
《刑事诉讼法》第201条的"一般应当采纳"条款,在立法论上存在明显失误,对控审分离这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为化解立法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在解释论层面探索适用该条款的妥善方案。一方面,允许法官在提供特别论证的基础上,不采纳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并通过上诉审的事后审查机制敦促法官善尽论证义务。另一方面,当法院决定不采纳指控罪名与量刑建议做判决时,应充分保障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并探索在审判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72.
曾皓 《法学》2022,482(1):50-65
在学前教育立法中落实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应以明确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合理内涵为前提条件,以在立法中列举评判儿童最大利益的各项要素为重要内容,以建立程序性机制为重要保障。我国《学前教育法草案》还存在弱化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地位、评估儿童最大利益的考量因素过少、缺乏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程序性保障等不足。我国应当在学前教育立法中凸显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法律地位,明确儿童最大利益的评估标准与确定机制,制定落实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程序性机制。  相似文献   
73.
程序轻微瑕疵是指未对相对人实体权利产生影响的程序违反。山东、湖南等省份的行政程序规定中关于"程序轻微瑕疵不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说法并不准确,有忽略程序权利在合法权益范畴中地位的嫌疑,建议修改。补正制度符合行政公平与效率并重的目标模式,是程序轻微瑕疵的最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4.
看守所地位研究——从在押人员权利保障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看守所隶属于负有侦查职能的公安机关,这种隶属状况使得看守所内被羁押者的权利经常让位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等方面的需要,造成了取保候审异化、律师会见受阻、刑讯逼供猖獗、牢头狱霸横行的局面,已经越来越偏离世界人权保障的要求。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将看守所从公安机关分离出来,使其隶属于具有中立地位的司法行政机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看守所内被羁押者的权利被漠视甚至被侵犯的问题,应该是我们司法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5.
相对于法官,我国的检察官更有责任也更有能力担负现代"清官"使命;在我国的检察权构成中,蕴含着立法权的基因,检察权是人民意志透过立法机关的继续延伸;从法理上分析,我国的检察机关在承担客观义务的同时,还负有不可回避的"中立"义务.  相似文献   
76.
口供补强证据规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供由历史上的“证据之王”生成的“无供不录案”证据规则到口供未经补强不得定案的证据法则 ,出现了口供证据适用的反叛 ;随着诉讼程序正当化和人权保障的深入 ,补强证据法则也由强化自由心证的实质规则转化为自由心证的例外形式规则 ,实现了口供证据适用的超越式革命。口供补强证据在设定证明案件事实并增强或担保口供证据的基础上 ,应当构建口供补强证据的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 ,完善口供补强证据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77.
Debates concerning the taxation of prostitution have occurred in taxation law and in feminist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will integrate the case of Polok v. C.E.C. [2002] E.W.H.C, 156; [2002] S.T.C. 361, within the feminist legal canon. The case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argument of the European doctrine of fiscal neutrality, which dictates that, regardless of legality as amongst member states, if an activity is levied to V.A.T. in one member state, V.A.T. should be levied on it in all member states. The doctrine of sovereignty accept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ntegrity of the V.A.T. system may be compromised by the levying of tax on illegal activities, in term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ax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U.K.’s legal system. European law, feminist law, commodification and the marketplace are all consider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se principles. The article also considers the place of Polok within standard feminist texts on prostitution. Different paradigms of prostitution define different aspects of prostitution as ‘problems’, and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within a feminist reconstruction of Polok of thi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challenge for a feminist analysis of Polok is to remain within the realm of European tax and competition law, and to re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mployees of the Polok taxpayers part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deliberations of the case.  相似文献   
78.
程序性违法是刑事错案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刑事审讯作为公安机关侦查办案中获取犯罪嫌疑人言词证据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受到公安机关和办案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口供至上”的刑事办案理念的影响下,为了获取侦查破案的所谓“关键”证据,办案人员在刑事审讯时不惜违反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刑事错案成因的考察可知,在刑事审讯过程中,较为典型的程序违法行为有:讯问地点违法、超期羁押、自创程序、假借合法程序名义非法讯问等等。强化办案人员的程序法定理念、确保刑事审讯的程序合法是预防刑事错案的良策之一。  相似文献   
79.
何勤华 《法律科学》2004,22(2):85-92
中国近代民事诉讼法学 ,萌芽于 19世纪下半叶 ,诞生于 2 0世纪初叶的清末修律 ,成长于 2 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完成。回顾总结这一段历程①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历史起源 ,也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国民事诉讼法律传统的理解 ,从而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新时期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80.
胡明 《政法学刊》2011,28(3):77-8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房屋拆迁而引发的社会恶性纠纷日益增多,一边是不由分说的"强拆",一边是不惜以死抗争的"抗拆",行政权力的无限膨胀,对个体财产权的肆意侵犯,已成为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伴随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备受社会各界非议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也同时废止。新拆迁条例在限制行政权力,保障私权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未达到一个相对完善的境界,可以结合新拆迁条例,从公共利益的界定、程序正义、公平补偿三个方面思考如何进一步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以真实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