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28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408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2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晓娜 《法学研究》2015,(4):86-104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触及了中国刑事诉讼结构中一个由来已久的症结.“以审判为中心”观念的缺失,造成了同一审级诉讼流程中审判的“离心化”和实际上的“侦查中心主义”,进而导致垂直审级结构中第一审的“失重”,在实践中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和特殊的政治风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应当在两个方向上着手:在水平方向上,首先应当在宏观的侦查、审査起诉和审判的关系上实现“以审判为中心”,其中的关键在于抑制案卷移送制度的不良影响,同时为“审判中心主义”发掘更大的制度空间;其次在审判阶段应当做到“以庭审为中心”,其核心要求是保护被告方的对质权;法院判决的权威性来自公正的庭审,法院自身也不能脱离庭审来进行事实认定.在纵向的审级结构上,在打造坚实的第一审的基础上,确立第一审在事实认定方面的权威地位,同时合理界定和调整第二审和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确保第一审在整个刑事程序体系中居于“重心”地位.  相似文献   
8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sychological dynamics of the Group-Value Model for a behavioral orientation which has seldom been considered in the social justice literature: acceptance and support for change.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176 participants members of an organization which was undergoing a change process.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a) to think of a specific relevant conflict situation with their supervisor; (b) to evaluate supervisor's behavior in that situation, with respect to relation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c) to state the justice aspects most valued in conflict situations with their supervisor. A test of the model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mediat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Group-Value Model (GVM), respect experienced within the group and pride in the group were mediating variables between justice judgement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acceptance and support for change in the organization. Interactional and procedural aspects (relational judgements) were the only ones to predict pride, respect, and behavioral orientation, and were also the ones most valued in general conflict situations with the supervisor. The model was also tested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analysis: organization as a whole, department, and work group. This confirmed pride and respect within the group as mediating variables between relational justice judgement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acceptance and support for change at the department and workgroup levels.  相似文献   
83.
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永生 《现代法学》2004,26(1):87-96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务中 ,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侵犯被追诉方辩护权等违反程序的现象屡禁不止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严密的程序性制裁机制。制裁是法律的内在构成要素 ,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必要机制 ,对于实现法的公平与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程序性制裁无论是在适用范围、实施机制 ,还是在基本功能方面都是刑事制裁、民事制裁、纪律制裁和国家赔偿所无法替代的。程序性制裁有终止诉讼、撤销原判、排除非法证据、诉讼行为绝对无效、诉讼行为相对无效、从轻量刑等主要方式。完善我国程序性制裁机制需要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与程序建构  相似文献   
84.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four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 racial profiling as an attribution about police motives. Each study explores, first, the types of police behavior that heighten or lessen the occurrence of profiling attributions and, second, the consequences of such attributions. Results support prior studies in finding that judgments about whether the police are profiling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level of public support for the police. The studies then extend the analysis of subjective profiling judgments by examining their antecedents.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procedural justice hypothesis that the fairness with which the police exercise their authority influences whether members of the public view the police as profiling.  相似文献   
85.
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的诉讼权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应当享有充分的诉讼权利,这是肯定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属性、体现被告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保障死刑判决正确适用、提高死刑判决可接受性的必然要求;以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为参照,我国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因而亟需完善,一方面应确保被告人享有普通案件审判程序中的诉讼权利除非其自行放弃,另一方面应对被告人予以特殊的保护。具体而言应当赋予被告人关于死刑复核程序审理方式的选择权、强制辩护权、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权、无罪推定权、免受双重危险权、申请赦免、减刑权等诉讼权利,并建立死刑延期执行制度,为被告人穷尽救济手段提供必要时间保障  相似文献   
86.
民事诉讼程序规范存在着解释的必要性。程序法定与程序自由、强行程序规范与任意程序规范、禁止任意诉讼原则与诉讼契约、法官的程序控制权与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等范畴是法院解释诉讼程序规范过程中必须斟酌的内容。对程序规范进行解释须以宪法规范和民事诉讼目的为出发点 ,以诉讼基本原则作为解释的基本框架。诉讼程序规范的解释方法有语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诚信解释等。  相似文献   
87.
论小额诉讼程序基本理念及制度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尚豪  阚英 《政法论丛》2006,6(5):87-92
小额诉讼的基本理念除了诉讼效率之外,其更加关注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和程序利益的保护,根本的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建构应当借鉴各国的立法经验,注重对当事人的程序保护,不应当为了程序之简便而忽视正义之保障。在此基础之上,在机构设置、程序进行、能否上诉等方面做出合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88.
中国劳动教养立法专题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绍彦 《现代法学》2002,24(2):157-161
劳动教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公民权利和人权保护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 ,在日益加强的国际人权对话和交流中 ,劳动教养的法治化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热点。对劳动教养立法的制度设计 ,需要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基本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此召开的中国劳动教养程序立法专题研讨会和实体立法专题研讨会 ,也是我国第一次劳动教养立法的专题理论会议。  相似文献   
89.
审前程序犹如刑事诉讼整个大厦的地基 ,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性的建构 ,之后的诉讼程序将难以为继。本文通过采用结构主义理论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就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阐发和论证。总的目标是在侦查程序中构建中立司法机构的审查和控制机制 ,建立“程序性裁判”制度 ,使侦查程序中涉及限制人身权利和自由的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和诉讼的轨道 ,在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之间找到一个合乎理性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90.
城市房屋拆迁的合法性及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房屋拆迁实质上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被拆迁人和政府之间强制缔约的经济行为。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不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的前提即对公共利益的评判标准模糊。实际操作中,房屋拆迁的补偿原则、范围、标准以及补偿程序等一度引起人们的质疑和不满。当务之急是从城市房屋拆迁的现状和法学分析入手,通过对实践中房屋拆迁合法性的质疑,结合在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力求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