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121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72篇
政治理论   29篇
综合类   10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作为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评论这种体裁自问世以来深受观众欢迎.但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起步晚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许多地方电视台制作的此类节目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加以改变?本文作者认为: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新闻事实的事和新闻评论的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把握材料内容和表达角度的结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电视评论抽象和表达工具的具象关系,运用好声画语言.  相似文献   
152.
论秘密监听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侦查实践中,秘密监听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技术侦查手段。为了在打击犯罪与保障公民隐私权等基本人权之间寻求平衡,在今后的立法中,必须从秘密监听适用的实体条件、审批程序、被监听人享有的权利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  相似文献   
153.
This article debunks the widespread view that young female celebrities, especially those who rise to fame through reality shows and other forms of media-orchestrated self-exposure, dodge “real” work out of laziness, fatalism, and a misguided sense of entitlement. Instead, the authors argue that becoming a celebrity in a neoliberal economy such as that of the United Kingdom, where austerity measures disproportionately disadvantage the young, women, and the poor, is not as irregular or exceptional a choice as previously thought, especially since the precariousness of celebrity earning power adheres to the current demands of the neoliberal economy on its workforce. What is more, becoming a celebrity involves different forms of labor that are best described as biopolitical, since such labor fully involves and consumes the human body and its capacities as a living organism. Weight gain and weight loss, pregnancy, physic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plastic surgery, physical symptoms of emotional distress, and even illness and death are all photographically documented and supplemented by extended textual commentary, usually with direct input from the celebrity, reinforcing and expanding on the visual content. As well as casting celebrity work as labor, the authors also maintain that the workings of celebrity should always b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wider cultural, social and re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54.
现实生活中形成了已经或可能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有 :耕地大量减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面临严峻考验 ;金融领域的非安全因素日益增加 ;一些产业和一批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严重削弱 ;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 ,出口商品层次较低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国有企业困难重重。与经济安全问题相联应该备受关注的是经济风险问题。从中长期看 ,我国主要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产业风险、技术风险、人口风险和决策风险。对我国经济安全与经济风险问题 ,应从国情出发 ,加强研究与监测 ;同时吸收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尽快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安全战略 ,建立、健全监测系统和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55.
虚拟现实城市交通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一个形象逼真的模拟环境,并通过相应的感知控制设备来调整和管理城市交通,且在最大合理程度上取代城市交通不同道路等级的通行能力和相关因素影响的实测数据的繁复性,以更小的代价获取真实世界所需要的城市交通问题和交通环境的知识,找寻最佳的交通控制和管理的方法,为真实世界的城市交通紧张的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6.
在多元哲学景象中寻求确定性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海 《理论学刊》2006,1(10):56-61
当代中国哲学舞台,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哲学集结,中、西、马哲学并存,由此构成了当代哲学发展的多元复合背景。由于哲学家缺乏整合的能力与自觉,哲学的多元景象并没有转化为促进哲学繁荣的条件和前提,从而引发了哲学理解及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应有的确定性立场是哲学的综合化、中国化、实践化。  相似文献   
157.
杨建军 《法律科学》2005,23(6):17-25
将事实表达为客观真实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政治表达,而表达为法律真实是一种面向法律职业者司法操作标准的专业表达。两种表达的共通性在于只追求事实之真,回避了可能的事实虚假及事实的非真实问题。但司法实践中认定的事实可能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因此产生了法学的表达与司法实践的背离。在事实认定可能并非真实的情况下,通过正当法律程序、协商与沟通以及法律论证,达到事实认定与判决的可接受性,是保障判决合法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8.
"非洲个性"或"黑人性"--20世纪非洲复兴统一的神话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鸿武 《思想战线》2002,28(4):88-92
“非洲个性” (AfricanPersonality)或“黑人性” (Negritude)思潮 ,是 2 0世纪非洲大陆为实现复兴与统一而高举的精神旗帜 ,是非洲人民团结奋斗的情感认同对象。这一思潮的传播过程 ,集中体现了 2 0世纪非洲大陆为实现复兴与统一所作努力的特殊性质与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159.
Xiao J  Zhang HX  Liu L 《法医学杂志》2005,21(2):146-148
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况及其在法医病理中的运用、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文献资料表明:随着手术导航系统、虚拟尸检、显微影像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发展,这必将对法医病理学的教学、实验、科研及其实际运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极大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但由于软硬条件、成本、费用等的限制,这一技术要真正进入实践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60.
The rapid growth of new developments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electronic monitoring to the forefront of today’s workplace concerns. This is an area that in recent years has drawn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mongst the media, academia and legal scholars demanding that employers do not intrude into employees’ online privacy via electronic monitoring in the workplace. However, electronic monitoring at work is not one-sided and it is arguable that employers have legitimate reasons to justify their ac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employers’ justification for conducting electronic monitoring by highlighting the potential risk of financial and legal liabilities that employers may incur as a result of employees’ misuse of online services at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