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41篇
  免费   287篇
各国政治   61篇
工人农民   144篇
世界政治   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71篇
法律   5211篇
中国共产党   243篇
中国政治   1001篇
政治理论   336篇
综合类   37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492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692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610篇
  2009年   756篇
  2008年   903篇
  2007年   1004篇
  2006年   965篇
  2005年   927篇
  2004年   872篇
  2003年   544篇
  2002年   436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61.
论社区矫正在刑罚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实施社区矫正,但对社区矫正如何执行并未做具体规定。针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社区矫正立法、执法理念及适用范围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362.
行政机关执法主体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行政行为正处在人民检察院一般监督范围内,构建检察院监督行政执法主体不移交刑事案件的监督机制刻不容缓,其中,完善相关立法,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调和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与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的矛盾是完善检察监督机制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63.
在对抗式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强化其辩护权以及实现控辩双方平等武装成为刑事诉讼立法的焦点。伴随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程序公正在刑事诉讼法中地位的提高.程序性辩护逐渐进入立法者的视野。《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确认了程序性辩护制度,并构建了相应的配套机制.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当从构建司法审查制度和优化程序性制裁机制两个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64.
通过我国《物权法》对占有保护制度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占有保护制度的设立,反映了经济需求,适应了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对我国《物权法》的构建和完善提几点建议:即在我国的法制理念和国情条件之下,是否应该规定自力救济权;而我国占有保护请求权的规定又是否合理,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国有没有必要把占有之诉单独列出;以及论述一下我国侵害占有的损害赔偿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365.
张溪 《政法学刊》2014,(3):11-14
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局面,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在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以后,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创造性通过"运动治国""社论治国"的方式,用指示、规定和命令等政策、媒体和法治的方法,管理和治理国家,形成独特的管理国家的规律,为当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66.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举措。胜利油田惩防体系建设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针,固本清源抓教育,规范权力抓监督,以查促防抓惩处,牢牢把握促进党员干部清正廉洁、保障履职安全的目标指向,为提升胜利油田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推动胜利油田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367.
中国在涉及船员的立法方面比较原则,有关配套规章多涉及管理性的规定,此种立法局面不利于对船员权利的保护。完善相关的立法可考虑从两个层面入手,在民商法层面,应当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船员一章,增设船员劳务合同的内容;在单行法层面,应加快制定专门的船员法,将《中国船员集体协议》的内容上升为法律,以便适应新的海运开放形势,在当前船员外派日益增多的环境下保障船员的权利。  相似文献   
368.
This paper analyzes judicial and police behavior in dealing with cases of family violence and divorce in Tajikistan and Azerbaijan. Police and judges deliberately violate existing legal provisions to prevent women from divorcing or filing charges against their husbands in cases of domestic violence. While the law does not recognize religious marriages in Tajikistan, judges often rule to protect women’s living space 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such unions. Drawing on rich interview and archival data, this behavior is explained by showing that judicial and police behavior reflects their biases, which in turn are a reflection of majoritarian norms in these countries. Since current laws are derived from Soviet codes, which were never internalized by the population, police and judges bend them to fi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justice.  相似文献   
369.
On the edge of Stirling Gardens in central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five large, old-fashioned pen nibs stand in a curved line, their tips in the ground. Anne Neil’s sculpture, Memory Markers, commemorates the history of this site, which includes the Supreme Court. Taking this sculpture as an emblem of writing, which in the context of its setting highligh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law,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age of the pen in the ground. As a symbol of literacy, it evokes the powerful network of discourses—particularly law, science and religion—that underwrote the imperial project. It signals, in Michele Grossman’s terms, “the event of literacy [that] radically interrupts and disrupts—but never eliminates—pre-existing Aboriginal epistemologies”. The article goes on to explore the sculpture as a symbol of the assertion of jurisdiction, the speaking of law in and over colonised space. It analyses a group of written texts associated with this site, from colonial legal assertions of jurisdiction over Aboriginal people in Edward Landor’s The Bushman (1847), through a proclamation under the Aborigines Act 1905 (WA), to Stephen Kinnane’s Indigenous family memoir of life under that act, Shadow Lines (2004).  相似文献   
370.
"无讼"法律文化与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产生了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公众的狭隘工具性法律认同、单一性法律认同和对法律的不认同.但同时,"无讼"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也有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的启示.它对社会安定与秩序的追求,是人们产生法律认同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批判地借鉴它对传统道德、民间习惯等社会调节手段的运用,从而建立法律的内在权威,促进公众的自觉认同;它所推行的多规则统治模式,有利于我们避免"法律万能主义"的非理性认同,建立对法律的理性认同.我们在法治化进程中,要坚持"权利本位"的宗旨,提供良好法律产品;执政党和政府要厉行法治,做法律认同的典范;进一步促进国家法律对民间规则、习俗的认可、接纳力度,使法律成为公众内心习惯的一部分,增强法律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