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8篇
  免费   105篇
各国政治   61篇
工人农民   81篇
世界政治   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5篇
法律   881篇
中国共产党   207篇
中国政治   419篇
政治理论   158篇
综合类   13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高校二级学院德育评价制度是我国高校德育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影响高校学院德育评价制度建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进高校德育评价制度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4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江泽民关于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 ,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传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在灵魂和精髓。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3.
陈云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深刻分析我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政治生活上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对我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4.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于当代世界局势和基本国情,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基于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认识;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在对外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5.
非法拘禁罪及其立法之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拘禁罪是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 ,对其构成要件的分析有助于对非法拘禁罪的认定。非法拘禁罪的立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非法拘禁罪的刑事立法应予完善。  相似文献   
46.
构建校园网多媒体信息点播系统是建立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环境的重要方面。文中提出了组建多媒体信息点播系统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相似文献   
47.
文章以完善我国未披露第三人代理中的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为写作目的,运用法律经济学方法,指出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理论依据。据此分析了《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8.
“新经济”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主导地位,其发展的速度加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传统企业的内涵、管理模式、竞争行为。人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资源,“新经济”加剧了对人力资源的争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才问题,我们在人才观上有许多误区需要打破,树立对人才的认识、培养、使用和激励的全新的人才观,是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49.
罗瑞卿同志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公安部长 ,在十年的公安工作实践中 ,其公安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成为我国公安教育工作的指针 ,为新中国公安工作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且对当今新的历史时期的公安教育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民族生态审美叙事的关键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交合互动 ,它在正义性原则指导下可保证民族生存与文化具有可持续生存指标 ,一种吸收变革而不丧失认同性活力的能指 ,从而使人与自然及民族间的交往灵活地进行。进而 ,在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等“多重隐喻”的功能交合辐射的过程中 ,人类超越自身而形成把握实在意义的方式与前景 ,最终形成对科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民族冲突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