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 study the journey of the Finland-Swedish author Monika Fagerholm’s (b. 1961) novel The American Girl to the pages of O, The Oprah Magazine. This event, here called “Fagerholm goes Oprah”, offer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of the global movements of literature today, and of the ongoing negoti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the Nordic countries and the USA, minor literature and the global marke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his novel, studies the means by which a novel from a minor body of literature transgresses its geo-linguistic position and, in this specific case, demonstrates the role of gender. In this way, the novel not only creates fictive, transnational spaces for its female characters and readers, but it also enters and contributes to a network of female agents in widely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The event “Fagerholm goes Oprah” is a sign of the ongoing globalization of the literary field, but its reception also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an opposing tendency: the continuing significance of localization in literary exchange. All in all, the novel and its reception illustrate the many strategies used to create a connec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lso display the importance of various cultural current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novel, such as feminism and Nordic Noir.  相似文献   
72.
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秉承儒家司法仁政原则,对古代司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死刑复核制度由于长期的功利性倾向,未能形成内在的制度价值.死刑复核制度改革不能仅局限于收回死刑核准权,而是应在保障人权的角度重塑人道主义的制度理念.  相似文献   
73.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74.
对某些有重大作案嫌疑,但是暂时缺乏有力的直接证据证明其作案的人,称其为无定案证据刑事嫌疑人。侦查实践中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无定案证据刑事嫌疑人的审查应坚持合法性、客观性、比例性和保密性的原则。审查方法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从程序角度对审查方法进行研究;转变传统的侦查模式,克服“重口供、轻物证”的思维,多从嫌疑人外围展开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增强政策的感召力、同化力;从调查性询问中找突破口;合理利用侦查测谎技术。  相似文献   
75.
基于法律的独特语境,“法律”概念的使用和翻译不可避免地是复杂的。在近现代随着各个民族国家交往的深入展开,这样复杂地使用和翻译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故事”。我们可以认为,法律的存在其本身就意味着纠纷的存在,纠纷不仅可能是个人的,而且可能是广义社会的或说民族国家的,后者在特定时期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在纠纷中,随着人们的利益、观念、立场或者态度的不同,这种不同同样又是不可避免的,“法律”概念的一般含义因而也会裹挟在利益、观念、立场或者态度中表达自己的“差异”。因此,应当揭示使用、翻译背后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76.
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既受到原语文本的约束又被赋予一定的创造性。由于各民族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应该正确把握译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文化适应作为译者翻译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不仅为片名翻译的动态性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规范化起到了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7.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传统的刑法理论过分地强调二者的统一,而近年来又有学者过分地强调二者的对立.导致这两种极端性观点的根源在于我国刑法理论采取的是"犯罪性的单层次审查机制".而事实上,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既有相统一的时候也有相对立的时候.因此,应当在我国构建"犯罪性的双层次审查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78.
礼貌对等是翻译对等的一个重要方面,礼貌对等程度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把礼貌对等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有助于译者从更深的文化层次理解原文,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对等,成为更优秀的译作。  相似文献   
79.
王丹阳 《金陵法律评论》2007,(2):143-147,153
文学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文学翻译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是努力做到全面实现译文的文学功能,即原文文学意境的传达,或者说原作文学效果的再现,译者应当把完善译文的文学功能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因此,创作文学作品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而译文则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写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80.
教学翻译法在国外的外语教学界的地位几经沉浮。随着21世纪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再次以新的目光审视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探讨在理解翻译本质并有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指导的前提下,如何适当掌握其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其能有效促进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提高。借鉴国外研究成果,针对中国国情,我国研究者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翻译法的改革探索中,也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外语能力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