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5篇
  免费   103篇
各国政治   19篇
工人农民   57篇
世界政治   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5篇
法律   643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21篇
政治理论   200篇
综合类   29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陆岷峰  张惠 《桂海论丛》2011,27(5):87-92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经过结构调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超常规融资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迅速增加,巨额的地方政府负债极有可能成为诱发新一轮危机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弄清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主要风险,衡量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界定风险转变为危机的临界点,明确地方政府适度负债规模水平是稳妥地化解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风险,防范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12.
当今,消费卡式消费合同日渐走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其消费行为的稳定、简便、时尚吸引了众多商家和消费者,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管,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加强对消费卡式消费合同的法律监管,明确规范消费卡的发行、使用以及资金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行为,防范消费卡式消费合同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13.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结合对美国次贷危机诱因及目前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分析,提出防范风险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与我国金融安全相适应的一系列机制。  相似文献   
214.
银行信用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造成商业银行大量坏账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正加大对银行坏账的整治力度,并采用各种措施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以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15.
216.
对于不当行为,立法者是选择民法还是行政法进行控制,一般需要考量四个要素:当事人与行政主体掌握的行为风险信息方面的差异、加害人的赔偿能力、索赔威胁大小和行政成本。对于损害小、损害集中且发生率低的日常行为,应选择民法进行规制;对于发生率高、损害大、发现率低、损害分散的风险行为,行政法进行控制的社会效果更为明显。当同时选择两种控制机制时,遵守行政法规一般不构成加害人对抗受害人诉求的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217.
当今世界,现代性把我们带入到了全新而纷乱的情境之中,其自身不自觉地附带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它们作为现代性引致的后果具有高度的危险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我们正在际遇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对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新胜利提出了警示。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构建应对风险的各种机制,改写风险,才能最终迈进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218.
本文以法国著名哲学家,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莫里斯·梅洛-庞蒂晚年未完成的著作《世界的散文》中专论艺术的一节——"间接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文本提炼大师梅洛-庞蒂的艺术观。在梅洛-庞蒂的眼里,艺术是实在性的展开,是存在者存在状态的彰显,是对生活世界的知觉显现的瞬间捕捉。对于"生活世界"的认识,以及艺术如何"表达"生活世界的观点,他迈入了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  相似文献   
219.
The article evaluates interview data on decision‐making under public procurement law using Halliday's analytical model on compliance with administrative law. In this study, unlike other studies on administrative compliance, the decisions faced by public bodies are not routine; they relate to the award of complex, high‐value contracts. Two contrasting decisions in the procurement process are discussed: the decision over the choice of procedure at the outset of the process, and the decision over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ublic body should negotiate with the winning bidder towards the end of the process.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rationales behind decisions, and finds that, although public bodies are generally predisposed to comply, legal uncertainty means the relevance of commercial pressures and challenge risk impact heavily on approaches to compliance, even shaping understanding of what compliant behaviour actually is.  相似文献   
220.
An often implicit assumption of perceptual deterrence tests is that the elicited values pertaining to arrest risk reflect stable underlying beliefs. But researchers in other disciplines have found that reported expectation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exogenous factors (e.g., anchors and question ordering), indicating that such values are somewhat arbitrary responses to probabilistic qu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reported expectations are coherent within persons, such that respondents rank order them rationally. For deterrence, then, absolute values reported on arrest risks are likely not stable but individuals still rank order specific crimes in meaningful ways. We examine the interpretability of reported arrest risk for three possibilities: 1) Reported risks are stable probabilistic values; 2) reported risks are arbitrary and uninformative for deterrence research; or 3) reported risks display “coherent arbitrariness” with unstable values between individuals but stable rank ordering of crimes within individuals. Through the use of three random experi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licited risk perceptions are arbitrary in that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tation of anchors and question ordering. Nevertheless, the rank ordering of crimes within and across conditions is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tation of anchors, suggesting that reported risks are locally coherent within per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