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61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4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5篇
法律   757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61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6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0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存在与取得方式的飞跃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依托的电子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2.
证券民事诉讼案件的特点,决定了证券民事诉讼宜使用群体诉讼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完善,证券侵权群体性纠纷案件的不断出现,我国证券侵权诉讼中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缺点突显,本文通过代表人诉讼制度与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比较,旨在建议对我国相关立法进行完善,吸纳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优势,完善我国证券群体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93.
The practice of using courts to foster social change, once confined to the USA, has emerged as a worldwide phenomenon. Foreign practice reflects indigenous forms but faces criticism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USA: that it is ineffective, antidemocratic, and counterproductive. The essay meets these criticisms, first, by recasting US public law litigation as a form of politics that challenges the status quo by forging alliances, changing discursive frames, and disciplining private and public decision making. Looking abroad, the essay emphasizes public law litigation as a meditative institution that facilitates political action and aids in regulatory enforcement where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s are weak or regulation requires ongoing elaboration. Finally, the essay suggests that criticisms of public law litigation tend to neglect three factors: the actual and not assum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ctors, the role of temporal conditions in affecting social change, and the ubiquity of complex, not dichotomous, relations.
Helen HershkoffEmail:
  相似文献   
994.
In 1997 Robert Kagan questioned whether European countries had to fear the coming of American style adversarial legalism. He answered this question with a qualified “no.” Today we are no longer so sure the answer is “no,” even in a country that Kagan considered the antipole of US adversarial legalism, the Netherlands, traditionally characterized by informal and consensual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chart a trend of increasing juridification and legalism, that is, more formal and legal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 Netherlands between 1970 and 2008. The trend is related to major changes in economic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which generated a shift from corporatism toward lawyocracy; from power of the associations of civil society toward power of courts, lawyers, and judges. Yet the newly dominant system of governance is modified and merged with elements of the old system, producing a specific Dutch version, which one could call “corporatist lawyocracy.” We identify two types of liberalization as major driving forces: so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1970s and 1980s, followed by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the subsequent decades. If one considers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 product of neoliberal “Reaganomics,” the legal changes are in a way an “American export product,” although a different one than the lawyering styles of large international American law firms mentioned by Kelemen and Sibbitt in 2004.  相似文献   
995.
司法确认制度,是随着诉调衔接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背景下,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申请人的不诚信以及法院对司法确认案件进行形式审查等因素诱发该制度运营的偏差,出现虚假司法确认。在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完善的背景下,通过分析虚假司法确认的发生原因,并从申请人、法院、社会多维度提出对虚假司法确认的防范机制,进而于制度关联间寻求最佳救济方案,最后在重新审视司法确认功能的基础上,将其予以系统定位。  相似文献   
996.
肖柳珍 《证据科学》2012,20(3):322-329
医疗纠纷诉讼证据包括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由于医疗纠纷诉讼的特殊性,我国司法实践已经形成了病历—鉴定—审判的审理模式。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案件事实认定的鉴定结论依赖性及法律责任认定的鉴定结论依赖性。然而,其不利因素是病历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在现存制度下难以保障,双轨制的鉴定制度还很不完善。建议引入特定场所视听资料对病历真实性进行佐证,加强电子病历真实性的管理与监控,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及采取专家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997.
司法判决中的正当程序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海波 《法学研究》2009,(1):121-146
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机关应当遵循的程序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院能否根据正当程序原则去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观察当前中国司法的实际职能和法律发展的一个窗口。通过统计《人民法院案例选》上行政判决所用的法律依据,分析田永案件、刘燕文案件、张成银案件等十余个有关行政程序的代表性案例,结合对法官所做的访谈,可以发现,在过去十多年中,正当程序原则在司法审查中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可,开始成为中国法律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显示了中国法院在相对局促的空间里的能动主义立场,以及由个案判决所推动的一种法律发展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998.
股东诉讼是公司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诉讼制度,从而全面启动了以股东直接诉讼和股东间接诉讼为基本内容的股东诉讼制度,这对健全股东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应当鼓励股东积极行使诉权,解决好当事人诉讼适格问题、股东间接诉讼的管辖问题、股东直接诉讼中证明责任之分配问题、股东间接诉讼的前置程序和司法审查问题、股东诉讼的费用担保问题等,从而真正实现股东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999.
互联网法院作为网络思维、网络技术与现代司法深度融合的产物,它是以“网上案件网上审”为审理思维,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将网络案件受理、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庭前准备、庭审、宣判、送达等诉讼环节在线化,构筑前置化调解、ODR、诉讼等多层级、多元化的解决网络纠纷的专门性审判机关。互联网法院作为我国网络治理模式的“试验田”,其演进历程与法院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从1995年的萌芽至今,互联网法院演进逻辑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1995年)、探索期(1996—2011年)、快速形成期(2012—2018年)、实践期(2019年至今)。从语义与实证分析可窥见,互联网法院的功能定位为解决网络纠纷、便利民众以及探索网络治理新模式,旨在建立高效、便捷、专业、低成本的网络纠纷化解机构,从而推动网络纠纷的专业化治理和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000.
目前我国虚假诉讼司法治理机制存在规制手段相对单调、惩治机制长效性有限、治理理念局部轻重失衡等问题。为解决前述问题,贯彻宽严相济政策,鉴于法治精神和基本原理的互通性与传导性,英美国家诉讼限制令制度可为我国提供有益参考。“诉讼限制令”本质上是一种必要惩戒与诉讼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仅在原自由起诉模式下,“嵌入”法院对诉讼黑名单人员再起诉的必要、合理审查许可要求,其余流程与规则不变,彰显民事诉讼国家干预理念,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自由起诉与诉讼风险管控之间的协调平衡。诉讼限制令制度本身也存在丰富的适用层级与梯度,在引入我国时应保持与既有惩戒惩罚机制的合理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