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33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01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mRNA表达。分析其与挫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分别取伤后0.5、1、6、12、18、24、30h及对照组检材。检材冰冻切片后进行FIS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大鼠骨骼肌挫伤后ICAM-1mRNA的表达6h达到峰值,18h下降至对照组的3.46倍.随后继续升高。结论大鼠骨骼肌挫伤后30h内ICAM—1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可望作为推断骨骼肌早期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各个时间段FAP和α-SMA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AP与α-SMA在正常对照组及伤后1h组小鼠皮肤弱表达,伤后6h阳性细胞率开始升高,伤后5dFAP阳性细胞率达高峰,伤后3dα-SMA阳性细胞率达高峰,伤后14dFAP与α-SMA恢复至与对照组相同。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FAP和α-SMA从1d起各个时间段均有表达,其中5d为FAP的表达高峰,3d为α-SMA的表达高峰。结论FAP可作为法医学皮肤切创形成时间的推断指标,α-SMA可作为损伤修复中后期的推断指标,FAP与α-SMA联合使用有望成为推断皮肤损伤时间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3.
Xu YQ  Jin YK  Ren JQ  Zuo M  Wang SJ 《法医学杂志》2008,24(2):102-104
目的研究家兔非热低压电击伤后不同时间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羟丁酸脱氢酶(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HBDH)活性的变化.为I临床和法医学非热电击伤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击伤后7个时间点的实验组,每组5只。实验组使用本室已建立的非热低压电击伤方法处理,电击后各实验组动物按照预定时间点麻醉后抽取5mL心室血.测定血清LDH,HBDH酶活性。结果在非热低压电击伤后家兔目标血清酶活性发生了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其中LDH活性在电击伤后4、12h和1、2、3d明显升高(4、12h和1d P〈0.01;2和3d P〈0.05);HBDH活性在电击伤后2和3d明显升高(P〈0.05);电击组HBD肌DH比值在2、4和12h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结论动态监测LDH、HBDH活性,可为非热电击损伤的诊断,损伤时间推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Abstract:  Incised wounds of the neck can be accidental, homicidal, or suicidal. In this paper, a death case has been presented where a spinning circular saw of a cutting machine in a workshop came off its place and cut the throat of a 30-year-old male who was operating the machine. There was an incision (15 cm × 5 cm) that began in the middle of the neck down the thyroid cartilage, extended horizontally to the left of the neck and ended on the outer part of the neck in the outer left side of m. trapezius. Death occurred because of exsanguination caused by the cutting of carotis artery and jugular vein. In the case we presented, although the cut in the neck initially suggested homicide, it was found to have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an accident after the autopsy and death scen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在创伤及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 ( 伤口年龄 ) 的关系 .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 , 对实验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 ( 0.5~ 168h am) 及死后伤 ( 0.5~ 6h pm) 皮肤创缘组织中细胞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 . 结果在生前伤 , PDGF- β , PDGFR- β , TGF- β 1, bFGF等细胞因子在上皮细胞的表达于损伤后 0.5h am 即开始增强 , 其中以 24~ 96h am反应最强 . TGF- β 1, bFGF 以及 PDGF- β除了在上皮细胞的表达外 , 还大量出现在肉芽组织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内 , 亦以 24~ 96h am 最明显 , 而死后损伤组上述因子仅在 0.5~ 3h以内有弱表达 , 3h后则均无任何表达 . 结论 PDGF- β , PDGFR- β , TGF- β 1, bFGF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特点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可作为推断损伤时间的免疫病理学标志 .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白竭散治疗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术后创面的疗效。方法 将44例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两组病例常规给予降糖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术后创面用白竭散换药,对照组予凡士林纱条换药。分别观察两组病例术后7、14 d创面疼痛程度、渗液情况、创面愈合率、成纤维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7 d创面疼痛程度、渗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率、成纤维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创面疼痛程度、渗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率、成纤维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竭散治疗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的术后创面,早期能减轻疼痛、减少渗液,后期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观察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在皮肤创伤后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探讨IL-33在法医学实践中用于损伤时间推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直径为5mm的圆形锉刀在小鼠背部建造皮肤损伤模型,于伤后1h、3h、6h、12h、1d、3d、5d、7d、10d取损伤处组织,对照组在与创伤组小鼠相同部位取同等大小的皮肤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皮肤创伤后愈合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通过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皮肤创伤样本IL-33的表达变化。结果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伤后3h,IL-33蛋白表达稍有下降,6h后IL-33蛋白表达逐渐增加,于伤后3d达峰值,随后逐渐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对照组皮肤的表皮、毛囊、皮脂腺及真皮中固有细胞有少量IL-33阳性表达,伤后3h,IL-33阳性细胞率开始增加,伤后3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少。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伤后1~3d,IL-33阳性表达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伤后5~7d,IL-33阳性表达细胞主要为肌成纤维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该皮肤损伤模型创口愈合过程符合炎症的病理学发展规律。结论IL-33有望成为法医学推断皮肤损伤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8.
大鼠皮肤和肌肉挫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皮肤和肌肉挫伤后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挫伤模型,于伤后0.5、l、6、12、18、24和30h取材,一步法提取总RNA,检测其完整性和质量浓度,逆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以rpl32为内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检测,采用△△Ct法比较其与正常皮肤、肌肉组织中ICAM-1mRNA表达的倍数关系。结果皮肤挫伤后ICAM-1mRNA的表达0.5h达到峰值,24h下降至正常对照组的7倍.随后再次升高:在肌肉组织中于损伤后0.5h表达显著增强,6h达到峰值,18h降至最低后再次升高。结论大鼠皮肤、肌肉挫伤后ICAM-1mRNA表达随损伤时间呈规律性变化,可望用于早期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49.
目的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技术分析大鼠死后15d内背部皮肤的光谱变化,以此推断死亡时间。方法大鼠麻醉后颈椎脱臼处死,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50%的环境中,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提取其背部皮肤,收集红外光谱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鼠死后背部皮肤组织光谱吸收峰的峰位未发生明显改变,其强度随死亡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构建的死亡时间推断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2,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30 d。根据模型中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for projection,VIP)指标确定推断死亡时间的贡献波段为1760~1700cm-1、1660~1640cm-1、1580~1540cm-1和1460~1420cm-1。结论应用FTIR技术检测大鼠死后皮肤组织的光谱学改变,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0.
近些年来,全国多地发生以“易容”的方式实施盗窃、抢劫、强奸、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案件。目前,在中国对“人皮面具”并不是特许管理,而“人皮面具”被不法分子利用给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正日益凸显。针对目前形势,可以借鉴“管制刀具”的管理模式加强对“人皮面具”的管理,从生产源头、销售渠道、使用管理和立法上加强管控,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笔者从“人皮面具”的国际监管出发,借鉴管制刀具的管理经验,试图从法律的视角对“人皮面具”的管理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