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34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387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114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3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Kidnapping for ransom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Risk Group, an international risk consultancy, kidnappings of foreign nationals globally have increased by 275% over the past 10 years. High profile incidents such as the tourist kidnappings in 2000 by the Abu Sayyaf group, operating out of the troubled southern region of the Philippines, show that South East Asia has its own regionalised kidnapping hotspots. It is suspected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kidnappings are perpetrated by economically motivated crime groups but it is not possible to estimate with any degree of accuracy what percentage can be attributed to organised crime.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roblem, drawing upon existing literature available in the public domain. A typological discussion will show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categories of kidnapping. The reliability of existing statistics, categorisation and recording of kidnapping for ransom will also be scrutinised, in particular for their variability across the region, to see whether this presents a barrier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ze and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As kidnapping for ransom inciden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transnational in character, the final section will highlight the desirability of formulating and agreeing upon regional standardised definitions and counting rules for kidnap.  相似文献   
82.
曹治华 《政法学刊》2008,25(6):66-69
与国外刑事证明标准相比,我国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客观真实”,缺乏操作性等弊端。需要对我国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进行重构:即区分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对定罪程序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在量刑程序中对于控方主张判处死刑的情形应适用“排除一切怀疑”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83.
中国尚未建立科学的婚姻判断标准体系,判断婚姻的主要标准,就是单一的婚姻效力判断标准。不论是什麽形态的婚姻,都用婚姻有效无效标准判断。这种婚姻判断标准,不能满足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容易造成对不同婚姻形态的误判。因此,应当建立以婚姻的属性要件、形成要件和效力要件为评判标准的科学评判体系。  相似文献   
84.
魏东 《北方法学》2010,4(6):86-96
李庄案不但涉及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的司法认定,而且还涉及一系列基础的犯罪论问题。李庄“利用会见龚刚模之机,向龚刚模宣读同案人供述,教唆龚刚模编造被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供述”的行为,不能毫无例外地简单地认定为辩护人帮助伪造证据的行为;同时,不能将一般的“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行为认定为犯罪,而应明确限制为“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指使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同时兼备行为犯与结果犯的双重特征,以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是结果犯,作为李庄无罪辩护的实体法理论依据本身缺乏充分的刑法规范依据和刑法理论支撑。我国应采取明确限缩犯罪成立最低规格的立法政策和立法技术,重新构建中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中国犯罪构成论体系内将标准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最低规格标准等犯罪论关系范畴进行周延的逻辑梳理,实现中国犯罪构成论体系的逻辑自洽。  相似文献   
85.
张光君 《时代法学》2008,6(1):77-82
要实现环境刑法基本理念的突破,亟需回归环境刑法应然的生态本位。一方面要主张环境刑法应以环境大生态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为目的,这有利于实现环境大生态的安全、公正、和谐等价值;另一方面要批判环境刑法的行政从属性,这有利于发挥环境刑法的生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李乐  仲春 《行政与法》2004,(11):113-116
入世后,中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面临着专利技术侵权的严峻考验,在国际大企业不断的侵权诉讼中,寻找问题的关键和突破重围成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2003年里发生的中国制造业在国内外所受的专利侵权案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试对我国制造业在WTO大背景下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7.
宪法诉愿制度有主观的权利保障和客观的宪法秩序维持二重性功能,该制度还有宪法实现、平衡国家与个人关系以及少数保护的功能。宪法诉愿制度与民主有着抗衡专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共生体。宪法诉愿制度与法治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制度本身包含了法治原则,宪法诉愿制度的施行对法治理念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制备标准分子量DNA片段混合物。方法选取pMD18-T载体部分序列作为插入片段,设计引物,制备包含不同大小的标准分子量片段的克隆。大量培养细菌提取质粒,用双酶切、连接荧光接头的方法制备不同大小的带有荧光的标准分子量片段,混合,纯化,最终获得标准分子量片段混合物(内标)。结果用分子克隆方法制备出具有实用性的标准分子量片段混合物,其单个标准分子量片段大小分别为80bp、124bp、194bp、224bp、254bp、304bp、349bp、399bp、424bp、454bp。并且这些标准分子量片段混合物可以准确地对DNATyper15试剂盒的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论应用该方法制备了能满足研究和实验室要求的标准分子量片段混合物,为DNA分子量标准物标准品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美国经常账户持续逆差与东南亚外汇储备迅速扩张引人注目,东南亚将美元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和本币钉住的对象。1998年以后,东南亚经常账户由逆差开始转为顺差,导致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发展成为典型“官方债权国”。泰国的储备资产扩张更多地依托资本和金融账户,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增长则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通过公积金计划的实施来降低货币当局的购汇压力。  相似文献   
90.
适足生活水准权的实现遵从辅助性原则、国家义务、平等与非歧视原则。食物权、住房权与健康权构成了适足生活水准权最主要的具体权利形态,其实现标准主要有:有效、真实与可接受。适足生活水准权的保障与实现不是孤立的,是与其他人权,如财产权、工作权等,特别是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密切相关。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保障是实现适足生活水准权救济的有效方式。适足生活水准权的实现为呼声日高的民生保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