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篇
  免费   89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35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4篇
法律   376篇
中国共产党   70篇
中国政治   176篇
政治理论   87篇
综合类   4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自2001年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先后加入WTO以来,两岸实现三通乃是双方责无旁贷的义务。尽管从2000年修改后的台湾地区"海商法"各方面着眼,两岸海事法律领域日趋接近,并渐与国际接轨,但针对两岸海事冲突依然存在的现状,以两岸海事法律冲突独特性为切入点,参考国际通行区际法律冲突解决模式,进而提出实体法融合和特别法先行的具体冲突解决模式,以期为两岸海事规范冲突的早日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92.
"错案追究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错案责任追究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遏制了司法腐败 ,促进了司法公正。但在实践中也出了许多问题 ,究其原因是因为该制度本身存在着疏漏与不足。文章在深入分析错案追究制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及原因后 ,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3.
邹双卫 《行政与法》2010,(9):126-128,F0003
在我国民事立法中,批准是某些合同的生效要件。合同经批准生效的立法构造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一定的混乱。尽管司法解释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还是无法彻底克服以批准作为合同生效条件所带来的弊端。尤其在合同订立后至批准手续办理完毕之前以及合同因客观原因无法得到批准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将会因合同不生效而不存在基础法律关系。因此,批准不应当被规定为合同的生效要件,急需在立法上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94.
刑事和解协议是刑事和解制度化路径中的关键点,因其具有契约和司法文书的双重属性,其要素和格式必须完备规范,其法律效力的来源和实现途径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契约和司法文书的特点,其无效后的处理应区别情况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95.
《洗冤集录》的问世,不仅是宋代法制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结果,更是宋慈“重民”和务实求真的产物。《洗冤集录》系统地总结了科学的检验知识和经验,促进了法律知识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民本意义。  相似文献   
96.
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消极选择、在网络社会的消极互动、不良心理意识在网上的强化及网络造成的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网络的管理,加强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引导,重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疏导,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7.
监狱建筑的设计不能忽略罪犯矫正活动及心理行为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其思想、感情和矫正活动的影响方式。监狱的建筑设计和环境建设与现代监狱行刑方式的变革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其建筑学的处理手法应蕴涵有利于罪犯再社会化的设计理念,因时而动,因治而谋,紧随时代和法治进步,加强个性研究,完善品质塑造,从建筑布局到结构形式,都应围绕罪犯的矫正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98.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从报告形成前的“思想解放”到形成中的调查研究再到后期的总结以及其开创性的意义都体现着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实事求是强调了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求真务实突出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问题,它是实事求是恩想路线在当代运用中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9.
李广义 《桂海论丛》2011,27(2):42-45
有学者撰文对环境伦理学进行批判,指出它是浪漫主义、西方主义、虚无主义的化身;在法学界,其"真理化"倾向比较严重,使环境法学者脱离社会现实,不利于中国环境法律建构与环保实践。笔者认为环境伦理学并没有"真理化"的自我标榜,其本身具有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论证逻辑方面,"自然主义谬误"问题的消解补充了其逻辑缺陷;在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日益凸出的背景下,环境伦理学促进了环境法学由"浅绿色"到"深绿色"的转变。同时,在环保实践方面使人们学会了"伦理生存"。  相似文献   
100.
樊辅东 《河北法学》2012,(3):186-190
根据目前的法律及司法解释,“经二次催收不还”是构成恶意透支的一个必要条件,发卡银行必须实施“催收”行为。由于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未对催收的含义、催收方式、催收效力认定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产生很多争议问题,给认定恶意透支带来困难。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对立法本意的阐释,对“催收”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催收”是发卡银行向持卡人主张信用卡债权的一种民事行为,“催收”属于犯罪构成的实体要件,“催收”的效力不以对方是否收到催收信息为必要条件。之后对各种催收方式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如何认定催收效力进行论证,最后对立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