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49篇
  免费   1529篇
各国政治   934篇
工人农民   1373篇
世界政治   4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16篇
法律   15834篇
中国共产党   3149篇
中国政治   7580篇
政治理论   2685篇
综合类   2167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381篇
  2021年   583篇
  2020年   925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460篇
  2016年   568篇
  2015年   691篇
  2014年   2681篇
  2013年   3074篇
  2012年   3439篇
  2011年   3599篇
  2010年   3464篇
  2009年   3633篇
  2008年   4024篇
  2007年   4323篇
  2006年   4584篇
  2005年   4319篇
  2004年   4224篇
  2003年   3275篇
  2002年   2565篇
  2001年   1876篇
  2000年   990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黄印 《政法学刊》2005,22(2):98-101
2004年年初开展的全国公安机关“侦破命案专项行动”使各地公安机关都将“命案必破”作为公安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对比以前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公安机关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更高的工作强度。在命案侦破中,警察将面对巨大的压力;警察在命案侦破中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以适应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2.
以人为本正成为社会的主要理念,刑法虽然是最严厉的法律,也应当体现和反映这种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进行人文立法和人道主义司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性化法律。  相似文献   
133.
传统的过失犯罪都是实害犯,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器械的广泛应用,过失犯罪危险化已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论证了过失危险行为犯罪化的理论基础不仅仅是主观过错,更在于其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过失危险行为犯罪化的现实意义在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另外,过失危险行为犯罪化只应存在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中,在设置刑罚时应遵循谦抑原则。  相似文献   
134.
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是民法的枢纽性概念。本文拟对上述范畴作一阐述,并澄清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5.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中的合理因素 ,可以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正确等待被告人有答辩提供借鉴。应当更新诉讼理念 ,将认罪答辩视为被告人作为诉讼主体对刑事程序运作方式的一种选择 ,建立激励被告人自愿作出有罪答辩的机制 ,对此类案件可简化诉讼程序 ,同时应建立对被告人有罪答辩自愿性明智性的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36.
137.
我国加入WTO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 ,一部分需要中介组织来承接。对于我国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8.
犯罪控制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这些要素如何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以实现最大效益是犯罪控制成本所要探讨的问题。司法实践中 ,司法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不良是影响犯罪控制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 ,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犯罪控制的成本。  相似文献   
139.
无诉讼即无宪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宪法之生命在于宪政 ,而宪政之精髓则在于法治 ,惟法治之精神方可葆宪政生命之树长青。宪法诉讼既是宪政法治存在的基本标志 ,也是宪政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 ,因此说 ,没有宪法诉讼 ,就没有宪政。  相似文献   
140.
从纵向来看,邓小平的科技意识有一个萌芽、成熟和提升的过程;从横向来看,邓小平科技意识包括科技认知、科技情感和科技意志三个方面。邓小平的科技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