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87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8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关于强迫虚拟"性行为",即虚拟强奸行为和虚拟强制猥亵行为,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理论研究热情,而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对部分具有危害性的虚拟性行为如组织虚拟卖淫以及虚拟卖淫行为以组织表演淫秽罪、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等罪名进行定罪量刑.但是,虚拟强奸和虚拟强制猥亵行为却处于惩罚上的空白地段.因此,很有必要启动立法程序对此类危害行为进行立法规定,以便及时地以刑罚的方法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2.
论信息时代军事思维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军事实践方式的转换导致并要求军事思维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与以往时代的军事思维相比,信息时代的军事思维具有跨结构、跨层次的整合功能,虚拟思维成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手段、结果也趋于精确化。  相似文献   
183.
社交网络账号为用户与网络服务平台之间的服务协议,社交账号的继承问题本质上为用户对自己网络信息的支配权限界定,属于个人对其数据及信息的利用范畴。社交网络账户具有财产性、身份性与人格性多重法律属性。社交网络账户具有可继承性,其性质、用户协议及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均不排除账号继承的可能性。社交账号继承规则的构建首先需要区分社交网络账号本身与账号中存储的信息,其次根据社交性网络账户的类型构建不同维度的继承规则。账号内存储信息的继承应当优先保障用户的自主权,可以通过构建数字化信托的模式实现,保障用户决定是否允许继承的自主利益,并消除社交账号继承中的负外部性。同时《民法典》第1122条规定的“遗产”的内涵应当做扩大解释。  相似文献   
184.
网络账号包含账号本身和需要使用账号的密码.网络账号具有延伸性、虚拟性和相对独立性.网络账号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和账号下的虚拟财产而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同时,网络账号又具有物的属性,相较于其他用户而言具有排他性.网络账号的法律保护既表现为物权法等实体法律保护方面,也表现为管辖确定等程序法律保护方面.  相似文献   
185.
虚拟财产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孕育而生,虚拟财产是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虽然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中,其价值却实现于现实的世界。这种存在于无形社会中的财产越来越凸显出传统法学理论的不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变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6.
任何思维方式都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的理性表达。在数字化时代,随着虚拟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种基于认识、分析和解答虚拟实践问题的虚拟思维方式应运而生。但是,人类思维的这种变化,并不是对实践思维方式的否定,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单纯实体型思维,并为实践思维方式的进一步丰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平台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7.
移动政务是政府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如何使移动政务平台被公众接受并持续使用是政府在数字时代应关注的一个重点。采用虚拟社区意识理论(SOVC)以及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模型(UTAUT2),利用一项上海市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虚拟社区意识在移动政务平台使用行为与持续使用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社区意识与移动政务平台使用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是显著的,虚拟社区意识与移动政务平台持续使用意愿之间呈正相关,而移动政务平台的使用行为与持续使用意愿没有显著相关性。基于研究结果与现有的理论基础,探讨对我国移动政务建设的启示与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8.
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是指网络群体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利用网络制造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虚拟类群体性事件大致分为热议型、娱乐型、攻击型三种类型。信息交换的便利性、需求选择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性是产生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原因,其中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是深层次原因;公众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需求是主观原因,引起群体性网络攻击事件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具有双向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利弊并存,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些影响,才能在处理中做到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和控制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9.
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等新科技革命的悄然而至,公众工作、生活、学习的活动空间逐步扩大,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公众的活动空间已由传统的“现实空间”延伸到了所谓的“虚拟空间”。秉承发展的眼光,虚拟空间将面临人类犯罪活动的不断渗透,诸如互联网入侵、互联网涉毒信息发布、手机诈骗等的犯罪活动已在虚拟空间蔓延开来,利用虚拟空间进行的犯罪活动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犯罪的主要发展方向,利用虚拟空间进行的毒品犯罪活动更是令人担忧。目前,传统的毒品犯罪正逐步向虚拟空间渗透,通过互联网提供制毒配方和易制毒化学品、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毒品交易等的虚拟空间毒品犯罪已出现,虚拟空间涉毒犯罪已成为全球毒品犯罪的最新发展方向,因此,公安机关应对虚拟空间的涉毒行为进行阵地控制,以打击和遏制毒品犯罪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0.
现场勘查是侦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应用性。但是,目前通用的模拟现场勘查训练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开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场勘查训练系统",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克服目前通用的模拟现场勘查训练方法的不足,为现场勘查教学和训练开创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