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0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0篇 |
工人农民 | 52篇 |
世界政治 | 15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6篇 |
法律 | 349篇 |
中国共产党 | 21篇 |
中国政治 | 98篇 |
政治理论 | 81篇 |
综合类 | 2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保险基金的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保险业又一次面临着巨大危机和困境,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方式、投资工具单一,难以支持我国保险业全面应对加入WTO后年资保险公司纷至沓来的局面。中国保险基金必须加快和更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市场,这既是保险业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更是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完善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当前还存在严重缺陷,保险基金大规模贸然入市风险很大。中国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主要有:成立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大规模增加购买企业债券,提高购买金融债券和国债的比重等。 相似文献
52.
53.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破产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是市场主体,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险和收益并存,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破产将不可避免。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破产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我国商业银行破产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应从建立破产预防、存款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域外破产制度的效力及健全破产责任等方面构建我国的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又提到议事日程,银行经营能力的提高为筹集保险基金提供了资金可能,银监会、人民银行分设为存款保险制度组织架构提供了保障,金融生态环境受到重视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外在环境,这都增加了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的可行性。建立一个有效、公平、民主的存款保险制度除了对存款保险机构的地位、职责、资金和费率、债权分担、投保主体做出规定外,还离不开建立问责制、确保透明度、确立职业操守等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55.
56.
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是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双方行为的行为准则和重要法律依据,然而,对其法律性质的认定,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有争议。行政私法合同是行政主体运用私法合同达致行政公法目的‘的手段,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符合行政私法合同的特征和本质属性,因此,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法律性质是行政私法合同。 相似文献
57.
宪政——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结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从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实行法治关键要实行宪政立论 ,层层深入地阐析了宪政的涵义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宪政的性质、特征及要义 ,宪政与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8.
巨灾保险试点运营以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巨灾风险管理成效的同时困难也不断出现,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行巨灾保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论述以巨灾保险转嫁巨灾风险与自助、互助、公助的理念相契合,巨灾风险之"公众性"和"社群性"决定了巨灾保险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和有限性,巨灾保险与大数法则的矛盾及其化解,巨灾保险试点运营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59.
住房按揭贷款保证保险防范风险的法律适用——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及中国强烈地震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中国512强烈地震,都使住房贷款机构陷入尴尬被动境地。保证保险能够防范次级房贷危机、化解银行贷款风险,避免按揭贷款买受人因意外事故引起的以房抵债、被迫搬迁等风险,增加保险公司业务量。但是,保证保险在实际中却没有推广应用,需要从法律上明确保证保险的性质、统一相关法律规定;改变银行以强势地位强制推行贷款保险、保险公司设计理赔事项及计算保险费用不合理等情形;完善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60.
"奋斗者协议"与"自愿弃保"案件背后隐含的法理可简概为民法诚信原则与劳动法适用问题。实践中的误读和误判、《民法典》缺失劳动权(益)之基本民事权利设置、共享经济下新型劳动用工和疫情与后疫情时代之多重叠加效应,导致了劳动法之"衰"与"殇"。民法诚信原则同样适用劳动法含社会保障法,所谓劳动法不能适用该原则或者民法思维模式都是不严谨之"伪"命题。劳动法适用诚信原则应当考量其特殊性,惩戒权适用时,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和有利原则,并不得涉及劳动者非职业行为即私人行为和排除社会保障权。任何排除或剥夺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的约定或规章都是无效的。后劳动合同义务适用诚信原则不能"选择性""遗漏"抗辩权,如果当事人依法行使抗辩权,则不能裁定其违反了诚信原则,否则就是"伪"民法思维模式。实习关系属于特殊的劳动关系,在实习法律规范严重缺失下,用具有弥补法律不足之价值与功能的诚信原则治理"虚假实习"完全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