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76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8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Labor History》2012,53(4):372-391
ABSTRACT

During 1895–1970, in the Indian coalfield of Jharia, circular migration of the mineworker coexisted along with the fact that workers became regular over tim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ee benefits influenced the patterns of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of workers. Employers, guided by a new industrial sensibility, came up with specific employee benefits, with an objective of continuous production from a group of settled workers. The workers’ approach to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pressure exerted by them shaped the expansion of employee benefits. My finding takes an issue with the thesis of cheap migrant labour. The latter argument has insufficiently revealed the actual preferences of employees. My work critiques another thesis which suggests that workers maintained a preference for investment in rural homesteads; therefore choosing to remain oscillating migrants. My study suggests that workers developed a notion of the civilised and human form of life from the 1920s onwards. The self-respect campaign amongst the unprivileged caste groups, the movement for industrial democracy and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s (ILO’s) advocacy of civilised and human life for workers, gave a spur to new reproduction preferences. Now, they sought employee benefits regarded as necessary for a dignified living.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关系理论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劳动关系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劳动关系内部权力结构及处理机制所发生的变化使劳动关系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权力与利益分化,当代劳动关系的复杂性远远高于马克思所描述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在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关系的理想模型中,不存在由劳权缺失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与分化。在这种理想的劳动关系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劳权保护机制是不能缺失的。在劳动关系内部,保护雇佣劳动者劳权的唯一途径依然是减弱资本优先权和管理优先权对劳动关系的过度控制。在劳动关系外部,完善的公共保障体系则能够同时保护雇佣劳动者和非雇佣劳动者的劳权。随着非雇佣劳动者数量的增长,劳权保护将对公共保障体系形成更多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行政第三人问题研究是行政法学界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而传统的双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只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由于其在国内研究时间不长,在实践中和立法中都存在很多瑕疵,这一特殊主体的权益保护不够完善,而这些都与现在的法治社会精神相违背,因此对行政第三人的权益保护问题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问题的法学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主要归类为经济问题并以经济性概念来表达,它延伸到城市还产生了农民工问题。由农民扩展而来的农民工概念是职业与身份的代名词,事实上已演变成为公共的污水沟,政府、社会与媒体难辞其咎。农民工的问题是权利贫困和制度贫困的问题,但法律视野的遮蔽导致各种歧视长期不断延伸,因此,从法学上重新认识民工问题并进行系列制度性改造,必然是彻底解决民工问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其重要原因就是相对剥夺感的产生,而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严重受损导致相对剥夺感强烈加剧,最终引发了犯罪。因此,建构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机制,防止相对剥夺感加剧,对减少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利益衡量在税法中的应用——以个人所得税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衡量是指对发生冲突的各种利益进行估量后,考虑应置重于哪一方利益的一种思考方式。在税收领域,国家与纳税人、纳税人与纳税人、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与维护私人财产权以及税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冲突的协调是税法的重要课题。广泛的利益冲突为利益衡量在税法中的应用提供了契机,利益衡量为探讨税法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协调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进程,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江泽民认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巨大机遇,主张以积极态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强调我国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经济安全,避免沦为他国附庸,并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大局,提出了实现"共赢"共存"的目标及可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将其立法目的确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这种立法目的的多元化使得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缺乏一种明确的动机和方向。通过对行政诉讼价值考量及对行政诉讼法的作用、功能和程序设计的研究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是行政诉讼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缔约关系,我国《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虽然都有所规定,但其规定的调整对象都是针对缔约双方当事人而言的。而对于在缔约过程中,因第三人的介入而给缔约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情形,这两个制度都无法提供合理并全面的救济。但在司法实践中,又存在着第三人侵害当事人缔约关系的法律纠纷,为此,我们应当构建第三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现阶段考虑到立法的缓慢性与司法实践解决类似法律纠纷的紧迫性之间的矛盾,遵循法律适用的目标,可以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将缔约过失责任扩大至第三人,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最高院可以先通过设立典型案例的方式来解决其适用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加强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还是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可以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移情训练、树立榜样以及强化法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