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29篇
中国共产党   176篇
中国政治   423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2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一国两制”符合海峡两岸的基本国情 ,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符合台湾社会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 ,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证明了“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2.
向剑帼 《半月谈》2004,(14):38-40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祖国已经7周年。经历7年的风风雨雨,香港——这个令所有中国人自豪的东方明珠,在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精心呵护下,如今依然晶莹璀璨。  相似文献   
133.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同时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这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邓小平理论表现出中国的特色和现代化的特色。更新传统观念,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成果,建立新观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改变观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4.
这一期的发明不是实物,而是一种想法——对于路上行走安全的思考。对于“靠左行”还是“靠右行”的问题,各国都有自己的沿袭,我国在道路行走上也实行“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就是车辆行人靠左行走的。尽管“左行”真的实行起来有很大难度,但是若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想法,若没有为聋人呼吁,事情便用不会有改变,我们鼓励老黑的想法,并尽杂志的微薄之力发出残疾人的呼声。(唐汉)  相似文献   
135.
七年前,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的对台方针、政策与时俱进的精神,指导着对台工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6.
137.
杨毅周 《台声》2002,(9):9-10
最近,就在陈水扁就任民进党主席之后,公开发表了一系列“台独”言论,鼓吹两岸是“一边一国”、“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一个中国是改变现状”等论调,声称要把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作为未来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纲领。而这些“台独”言论的要害和基础就是所谓“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8.
文中 《中国公证》2002,(6):22-26
本文从委托公证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入手,在分析制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揭示出制度设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完善制度的设想和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项原则、四个主体、五类业务、六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9.
鲍禄 《求实》2003,(12):49-52
法律共同体 ,是完全以法律为基础 ,实现着法律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 ,千年以来 ,法律共同体以多种表现样式存在着。法律基础、法律系统和裁判功能 ,以及对法的信仰是法律共同体生存、发展的要件。当今社会 ,国家法、国际法、超国家法都可以是法律共同体存在的形态。法律共同体是排他的、独立自主的和自足的系统 ;依其自身的规律 ,有意识地改造社会 ,共同发展 ,并创设新型的法律共同体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一国两制”为中国创设新型法律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构想。  相似文献   
140.
感谢永恒     
王志敏 《台声》2003,(1):28-29
算起来,我和《台声》杂志相识已经13年了,应当说当初相识纯属偶然,但13年交往下来,《台声》给了我很多很多。在《台声》杂志创办20周年喜庆的日子里,回顾这段相识相知的经历,我心中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教了一辈子书。我于70年代后期开始诗歌创作。时代的恩宠,使我能够敞开心扉,歌颂现实生活向上的事物,揭示美好的心灵,刻画山河的壮丽,宣泄澎湃的诗情。从1989年我离休时起,就开始了致力于唤起海峡两岸休戚相关和睦友爱的歌吟。我以盘锦香稻诗社社长的名义用骈体文撰写的《致蓝星诗社的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