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57篇
中国政治   4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冯骥才 《学习导报》2010,(20):30-31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相似文献   
62.
死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对待死,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与人性,如何成就人道.死在苏格拉底那儿,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是一种文化.从法律、道德和灵魂学说三个层次来看苏格拉底殉道的理由,可以说,他是为了法律的公正、道德的理想和灵魂的不朽而死,从而见出苏格拉底的伟大人格魅力及当时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63.
现在几乎所有名著都有青少年版,但我向来对它们敬而远之。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并不只是因为有一副好的骨架,往往,风韵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现在所谓青少年版名著,实际上就是把名著骷髅化了。把《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64.
正(2014年8月20日)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5.
《党员干部之友》2007,(12):64-64,F0003
东平湖总面积632平方公里,常年有水面积209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山水相映,风光优美。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风景名胜区,是山东省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66.
胡适倡导的"实验主义",是其"科学救国"思想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胡适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扬了它的意义:一、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二、工具主义的"社会改良说";三、实用主义的"科学人生观".尽管胡适的思趣中涵括优长与缺失两方面的内容,但今人不应简慢其中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67.
江峰 《江淮法治》2009,(4):57-57
《法律篇》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生前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柏拉围一生中最长的一篇对话记录。参加对话的主要有三个人:一位是来自雅典的不知名的客人,对话中的主要思想都是他提出来的,实际上他是柏拉图思想的代言人;另一位是克里特人克列尼亚斯,他受命将去建立一个名为马格尼西亚的新城邦;还有一位对话者是斯巴达人梅奇卢斯。  相似文献   
68.
<正>从1955年至1965年,被授衔的开国将帅共有一千六百一十三位。在这一千六百一十三位身经百战、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的将帅中,就有九位独臂将军,他们是:彭绍辉上将、贺炳炎上将、余秋里中将、晏福生中将、左齐少将、彭清云少将、陈波少  相似文献   
69.
韩浩月 《党建文汇》2007,(12):47-47
每年200亿元重版古籍库存化为纸浆,《红楼梦》的版本多达230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版本也接近这个数字。如果这组数据不是来自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很难令人相信它的真实性。而据前不久《法制晚报》记者在北京几大书店和图书批发市场的调查,图书重复出版现象非常严重,全国每年500亿元的图书库存,有八成以上来自重复出版和“炒冷饭”,  相似文献   
70.
"孝"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精神原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莫不发端于"孝"。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伦理及政治功能向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旨在阐述中华民族"孝"的发生及其发展演变,解读"无后为大"的孝意识,说明"孝"作为儒家思想中足以使个体超越死亡焦虑的强大精神支柱的深层心理意义以及它那以族类不朽为鹄的的内在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