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57篇
工人农民   65篇
世界政治   1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2篇
法律   1142篇
中国共产党   1676篇
中国政治   1974篇
政治理论   376篇
综合类   5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780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476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362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雪中送炭新型合作医疗方兴未艾记者:试行农村医疗合作制以来,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贾康:2003年1月16日,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中,政府承诺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补助20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10元、地方财政负担10元  相似文献   
22.
中国传统为政利民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政利民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中的精华,它不仅为众多的思想家所反复强调,而且贯穿于数千 年的为政实践中,不因政权的变更而受到冷落,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强化。积极吸收这一传统治国思想的精 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加强,依法治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响应。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有关干部群众,对依法治国理念仍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影响了依法治国的有效贯彻  相似文献   
24.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践氛围逐渐成熟。2007年4月14日-15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组织部分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在浙江湖州市的丝绸之路控股集团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就“和谐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话题进行了深入、富有成效的探讨。本刊将座谈会上依次自由发言的企业负责人和专家观点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5.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方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治国方略全面落实的任务。据此,作者就全面落实治国方略的基本意义、基本要求、基本条件以及若干相关认识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26.
《八桂侨刊》2005,(2):41-41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白求恩是受陶行知的邀请来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27.
中华民族传统治国方略是礼法兼治,也就是把以礼治国与以法治国结合起来;其集中形式是德刑并用,也就是把以德化民与以刑齐民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治国方略——法德兼治,是对传统治国方略的超越。  相似文献   
28.
陈艳慧 《求知》2006,(6):6-7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我们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确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29.
邓汉龙,黄浦区第二届人大代表,1982年从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口腔临床专业工作、现任农工党上海市卫生局副主委,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主任医师,  相似文献   
30.
西周时期,我国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这一范畴,用以表现万物兴盛、政治清平必循的客观规律。《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关于治国之道时就曾大段论述了“和”这一范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释跽呔泳?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