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海青 《理论学刊》2003,(1):140-141
东晋赋学理论呈现出衰微趋势。这时期的赋学理论体现了政教赋用观到审美赋用观的过渡 ,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以及尚辞采、重音韵的形式追求。东晋政局的无能 ,赋的“体物”传统 ,玄谈风气的炽盛 ,是东晋赋学理论衰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62.
押沙龙 《廉政瞭望》2013,(12):46-46
梁武帝是最奇特的一个君主。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俭省的皇帝.但没有一个过日子过成他这样的。他一天只吃一顿菜羹粗米饭,穿的是布衣,挂的是木棉黑色帐,一顶帽子戴3年,一条被子盖两年,不喝酒不听音乐。  相似文献   
63.
童子颖 《江淮法治》2013,(10):59-59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哪怕不能终生相依,哪怕生死两茫茫,老婆婆的那份相思到白头的深情足以温柔了岁月,这样的等待与守候也足以惊艳了时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一首很古老的情歌了,出自于南朝民歌《西洲曲》每想起这支曲都会有感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真挚。那个南朝西洲上曾思念远方情郎的女子,心神凄然,摇舟采莲时猛然发觉河中莲子这般清如水,任他似水流年,也不枉两相思。每次读至这里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心清如涤,这样冲淡的意境让人想要拨开轰轰烈烈,回归到一种亘古的情深。  相似文献   
64.
吕志兴 《政法论坛》2012,(1):135-143
南朝律学在魏晋律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主要成果有:修订《晋律》律注,去除了张斐、杜预对《晋律》"同注一章,而生杀永殊"的弊端;在对疑难案件法律适用的探讨中,形成一些新的法律解释;推动了律令法典体例的改进,形成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南朝律学具有研究领域宽泛、儒家伦理色彩浓厚、注重法律解释统一等特点,并不比魏晋及北朝律学衰微,学界关于南朝律学的评价与历史不符。  相似文献   
65.
《新东方》2004,(11):54-54
谢安任东晋宰相时,北方苻坚率百万大军来攻,其军队号称能投鞭断流,兵将所指来势汹汹。 谢安的侄子谢玄身为大将迎击,但他内心怕得不得了,就来拜访谢安,要伯伯出个降敌良策。 谢安只说了一句话:"不要紧,我自  相似文献   
66.
南朝文学家大多来自于世家大族或宫廷贵胄,与政治有着天生的联系。这种文学家与政治的特殊关系对其时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是家族兴衰对文学规模的影响,二是文学家审美趣味对文学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闽文化经过秦汉魏晋南朝时期的形成和融合,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到宋元时期迎来了它的全面繁荣。同时由于宋元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交往的增多,闽文化又增加了阿拉伯、印度、东南亚等异域文化的新鲜血液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68.
孙宝 《理论月刊》2008,(7):44-47
东晋儒学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型态,对士人人格的建构产生了重大作用.它在批判玄风流弊的同时,强调忠孝仁义意识,固守家学传承中的儒学内涵,推崇世族荣耀观念.另外,儒学也由学术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薛欣欣 《学理论》2009,(29):249-249
在风景清幽的泰山西北麓,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刹——灵岩寺。据文献记载“这座古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十年(354),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扩建,唐宋时极盛。”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纂《十道图》时,曾将它与“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荊之玉泉”合称为“四绝”。  相似文献   
70.
刘政 《辽宁人大》2007,(1):29-29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客、谢康乐。他的诗以善于刻画自然景物而著称,是我国山水诗派的创始者。他曾言:“天下才共一石(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1石=10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生前被封为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文学才华为当时和后世所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