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农村青年》2010,(10):49-50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日前发布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从明年元旦起,对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将按全国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同时,依法发放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  相似文献   
122.
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我国古代南方民族中的百越、干越、僚人、(焚)(音bó)人都有悬棺葬的习俗.其中,知名的有川南的(焚)人悬棺和福建的船形悬棺,规模和存留量以(焚)人悬棺为最. (焚)字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所谓"屏之远方,西方日棘(同(焚))".《吕氏春秋·侍君览》始作"(焚)","(焚)人野人".周朝时,(焚)人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册封为"(焚)侯",在西南建立过"(焚)侯国".《珙县志》载"珙本(焚)地,(焚)人多悬棺".珙县的洛表麻塘坝和苏麻湾是(焚)人悬棺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存上万个棺桩棺孔,存有265口悬棺,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是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悬棺的周边有数百幅岩画,风格奇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牧马、垂钓、舞蹈、球戏、踢键等,构图简练、线条粗犷、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纪实性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形象地再现了(焚)人时代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民风,这里被誉为"天然悬棺葬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3.
<正>春节除旧布新,可以给当代人通过一种年底清理的方式,在新的一年,有新的开始,它给顺利的人更多的梦想,也给许多不顺利的人以希望。新春祭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才同一的思想是整体中国人认识自然的核心,《易》把"变"作为宇宙的普遍规律,其变化而产生阴阳,根据阴阳建立六十四卦,在众多复杂多变的事物中,提出"天地人"的重要概念。《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把"天"、"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气力,而不是西方意义的"神"。  相似文献   
124.
"礼"文化承载着儒家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卷可在书本上的"礼学"思想影响着现实的制度的建构与社会秩序的形成。而"乡土社会"秩序同样深受"礼"文化的影响,本文指出这种涌向是通过"礼"文化凭借其内在的道德约束,通过"礼仪"、"礼俗"的途径来约束与规范这一熟人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5.
仪式可以构建、强化社会关系,通过都安下坳乡加文村布努瑶丧葬仪式,可以透视布努瑶社会关系的建构。当地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继承制社会,丧葬仪式中,重构了以孝男(儿子)兄弟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强化姻亲关系是社会联结的纽带;强调地缘关系的重要作用,注重巩固与外姓之间的联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交织作用成为当地社会关系的基础;注意维持与远在他乡或血缘关系较远的同姓兄弟关系,通过共同的信仰文化,把所有的布努瑶团结在一起。这个历史上不断迁徙的民族,在密洛陀信仰文化下,把社会中各种关系井然有序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6.
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丧葬"哀思观".哀思是丧葬礼仪的灵魂,对哀思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制定了一些较为苛刻的哀思规范,但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节哀思想.  相似文献   
127.
鲁中莱芜民间丧葬饮食中的文化符号表达出人们的敬畏与希望——敬畏逝者、食物,祈求逝者能福佑后人,期盼未来生活更美好;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不舍与哀思;并体现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宗法观。鲁中民间丧葬民俗活动有以下三大突出的文化功能:社会整合、情感抚慰、社会教化。对丧葬民俗活动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批判性地继承。  相似文献   
128.
薛灿 《八桂侨刊》2016,(4):11-18
新马华人在华文报纸上刊登"讣告"已成为当地华人约定俗成的丧葬习俗,这些"讣告"早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报丧文书不同,它在新马当地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继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丧葬文化现象,"讣告"内容也为研究新马华人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一种特殊文本。《南洋商报》(1951—1976)报刊讣告文本数据反映了该时期新马华人宗教信仰形态是多元化的,不同宗教信仰形态对讣告内容处理的差别亦能从中折射出其对新马华人丧葬习俗在仪式内涵等方面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9.
风水文化理论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在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中,风水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在经商、置产,尤其是在中国传统丧葬等活动中几乎都离不开风水文化。如何使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风水文化对国人的殡葬观念改革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使之与生态环境工程有机的结合,造福于后代,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0.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