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1篇
中国共产党   88篇
中国政治   97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5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个人主义思潮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价值诉求、主要特征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全新特点。一方面,伴随着现代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个人主义开始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大众化的趋势特征;另一方面,个人主义思潮与其它多种极端思潮合流,展现出强大的社会促动效应。我们要警惕个人主义与其它极端思潮合流,通过弘扬集体主义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引导个人主义思潮向可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2.
通过理解个人主义衰落的过程,试图去发现一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尝试把对个人主义的理解整合进关于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浅析了从古代世界、基督教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到近代的个人主义发展历程,从自我的角度分析个人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异化,诠释人与人,人与宗教,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3.
民国初年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了师复所谓的"孙逸仙、江亢虎之社会主义",第二阶段形成了本土的"师复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同于社会主义,而江亢虎和师复所鼓吹的"社会主义"均以个人主义为基石.三者均不能在理论上为各自所鼓吹的"社会主义"作出逻辑自洽的解释,由此成为论战爆发的根源.论争过程涉及社会主义流派史的知识,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引进,从而为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4.
在西方,随着20世纪70、80年代诸多危机的加深,很多社会问题通过市场和个人难以得到有力解决,也难以通过国家得到有效解决。这催生了一批社会学者和政治学者的思考,认为国家和市场并非非此即彼,在国家和市场之外,还存在社区这一"第三部门"。他们以"社区主义者"自居,掀起了一场"社区主义"运动,形成了"社区主义"理论学派,并号召走第三条道路——以"社区至上"为特征的"社区主义"之路。社区主义理论在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和研究社区主义,不仅能打破国家和市场/个人的两分,也能为中国社区的重建与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以个人主叉为基点的国家观念、以成本--收益为尺度的经济价值原则和以法律原则为规范的制度观念作为北约价值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北约的历史形态及其意识形态基础,但其内在的逻辑冲突也使北约面临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76.
美国学者麦克弗森深刻剖析了自由主义民主的占有性个人主义基础,追溯了自由主义民主从保障式民主模式、发展式民主模式到平衡式民主模式的发展历程,指出当代自由主义民主需要第四种模式——参与式民主——来对其进行修正。同时,关键问题不是参与式民主将如何运作,而是如何能迈向参与式民主,因此,金字塔式议会与政党制相结合的模式最为可行。虽然,麦克弗森既批判资本主义但又保留并捍卫自由主义价值,使其民主理论具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他对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7.
李杰 《时代法学》2023,(3):82-98
对于《民法典》第1091条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规则,解释学上向来存在着离因损害赔偿和离异损害赔偿之争。学界理论和比较法上的做法倾向于采离异说,而司法实务立场实则更青睐离因说。基于家庭法的封闭性与个人利益的全面保护考量,应兼采二者。受害人基于婚姻关系所生之期待利益原则上可获救济,但应通过类型化,明确其限度,谨慎适用。基于婚姻关系所生之信赖利益可作为期待利益之替补,从而例外地具备可赔偿性。对于配偶权之保护,应由家庭法之封闭体系予以规范。由此,仅当对方存在严重侵权行为之时,受害人才能对主观上存在重大过失的配偶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其他固有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般侵权责任规则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构成要件上,权益侵害人主观上需存在重大过失,但受害人的主观状态不受无过失之限制;在权利行使上,该损害赔偿责任于婚内不得主张,于离婚后则皆可主张,原告在离婚诉讼之后亦可单独主张,诉讼时效原则上自离婚后开始计算。  相似文献   
78.
浅析蒋梦麟的教育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云国  薛中华 《学理论》2011,(2):256-257
蒋梦麟(1886—1964)是我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先后主持北大校政十七年,更因其在主持当时颇具影响的《新教育》期间的理论建树,被誉为中国现代新教育运动的"理论家",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蒋梦麟批判中学和西学之短,又吸收中学和西学之长,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关怀和对于"教育做什么"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显示着其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这对当今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9.
法律理论与民意的冲突,目前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冲突。泸州"二奶"遗赠案反映了自由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刘涌案"反映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冲突;"死刑存废之争"反映了法律理想图景与现实正义观念的冲突。冲突的根源在于:现代性法律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前提预设,把人视为独立自由的平等个体,把错综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剪裁成单一片面的法律关系,要求尽可能地限制国家权力,甚至主张以"人道"规范一切;但是,社会中的人却不是独立自由的,而是受到多种社会伦理规范的制约;国家职能和社会规范都是多元的;民意具有现实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现代性法律与中国民意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社会体制的冲撞。现代性法律只能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满足中国的部分需求。  相似文献   
80.
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与传统的群体观念形成激烈的碰撞,其后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在社会主义集体意识的引导下,个体长期被整合在国家、社会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个人主义逐渐兴起,集体主义面临困境,个人与社会关系发生裂变。时至今日,倡导和实现"中国梦"要保障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最终达成个人与社会的互塑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