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古汉语助动词句法结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业辉 《金陵法律评论》2002,(3):152-158,160
中古汉语的助动词分可能、意愿、应当三大类,各类助动词在中古典籍中的出现频率不同。助动词的句法结构主要有NP+助动词+VP、NP+Neg+助动词+VP、NP+助动词等几种,每一格式的内部有一些变化。中古以降,“应当、必当、宜须、要当”等13个助动词同义组合这种句法现象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42.
崔浩国史之狱是北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研究中古中国法律演进的有效切入点。在此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现存的历史记载分析国史之狱的过程,推断出其发生的原因是皇权与士族之间在争夺正统性上的冲突。这一冲突存在的基础是中古中国等级化社会当中的政治与法律的互联关系,这一关系反映了中古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包括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社会结构、政治秩序以及儒家理念所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