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29篇
世界政治   1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9篇
法律   231篇
中国共产党   567篇
中国政治   801篇
政治理论   248篇
综合类   4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曾勋 《廉政瞭望》2023,(21):56-57
古代胥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属于官僚阶层也不属于士族阶层,在各级政府、部门中没有品级,既无决策权也无管理权,只是在官的指挥下,负责地方政府的文书案牍及司法等具体事务。不过,在古代基层治理中,胥吏却扮演着较为关键的角色,《水浒传》中宋江担任的山东郓城县押司,就是胥吏的一种。  相似文献   
972.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感知,影响了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导致了部分民众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阶层地位的不一致。与以往研究的地位决定论不同,我们关注互联网使用对中国民众的阶层认同偏差产生的影响。通过对2015年、2017年及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合并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相比于不常使用互联网的民众,经常使用互联网的民众阶层地位认同更容易向下偏移。互联网使用对阶层认同偏差的影响存在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社会流动感知的异质性效应。用互联网使用解释阶层认同偏差,不仅是对该偏差发生机制的重要补充,而且进一步体现了技术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即互联网对人们的观念构建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73.
文章以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东南沿海县城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家庭生活总支出存在差异,且中等收入阶层家庭生活总支出的差异比低收入阶层显著.同时,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家庭生活分项支出也存在差异,且中等收入阶层的享受性消费支出大于低收入阶层.研究还发现,中等收入阶层越来越关注消费场所、产品品质以及品牌,消费选择日趋理性与成熟,以及新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消费现念.  相似文献   
974.
近年来,石棉县委统战部从"五抓"入手,扎实推进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重点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产生了明显成效。抓宣传报道,提高社会认同感。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75.
香港住房保障体系值得学习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刀 《观察与思考》2009,(22):35-37
香港和内地一些城市在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香港面向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的公共住房建设和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充分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76.
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表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在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以后,促使其由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原有发展模式逐渐失灵,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的上限,经济...  相似文献   
977.
高红  朴贞子 《理论探讨》2006,(3):134-1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分层取代传统的身份制分层体制,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一些人便借助市场经济机制发展的不完善,利用不公正的起点、不公正的规则,迅速聚积大量财富,导致不公正的分配结果,造成了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背离了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因此,研究中国阶层分化的社会公正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分层的社会公正性要求、当前中国社会分层中的不公正性表现以及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78.
司法实践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往往忽略了正当防卫条款背后蕴含的教义学原理,在防卫起因、防卫时间、防卫限度的判断上均呈现出过度形式化裁判的问题。在刑法中,形式评价虽具有优位性,但纯粹的形式逻辑本身不能满足刑法规范所追求的目标的实现,实质评价才具有最终的决定性。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应当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以保护防卫者利益为核心判断行为是否具有防卫性质,如果行为具有防卫性质,则进入第二步判断,即在此基础上根据防卫限度的标准认定是否属于防卫过当。只有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实质评价,才能得出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的结论。  相似文献   
979.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原来的各个社会群体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分化和整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同一过程中,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强健步伐,各种利益集团的角逐残酷而激烈,社会阶层分化现象凸显。在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前,党员结构日趋复杂的中国共产党同样面临内部党员阶层分化的问题,这对党内民主化进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0.
德国阶层犯罪论奠基于自然主义犯罪观的实证逻辑,偏离了犯罪作为价值判断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基本规律。德国刑法学从犯罪认知的存在论向规范论转向后,其犯罪论体系未能随着内容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其中的三阶层架构已名存实亡,而以“不法”和“责任”为核心的二阶层改造亦非良策。犯罪论建构应确立价值理性相对技术理性的统领地位。危害行为不属于犯罪的客观要件,而是须在主客观要素的关联评价中得以判断的核心范畴。犯罪论渐次展开的逻辑分层应当是,由罪质要素到罪量要求,再到附加条件。正当化事由应分解为无法益侵害的合法行为与被合法化的法益损害行为,并在犯罪论体系中作出不同的处理。单位犯罪和不纯正不作为犯应当作为犯罪的特殊类型予以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