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18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958年,是中苏友好关系受到重挫之年。因为苏联海军远洋潜艇需要岸基"长波电台"来进行通讯指挥,赫鲁晓夫向中方提出,中苏两国在中国的南海岸合作建设"长波电台",由两国共同管理和使用,遭到毛泽东的严词拒绝。恰在这时,中国海军提出由苏联帮助中国建造远洋潜艇,苏  相似文献   
102.
唐淙 《学理论》2013,(9):29-31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一种典型表现或曰结果。它发生在推行扩张主义的勃列日涅夫政府不断挑起中苏边界事端、中国内政与外交皆反苏联修正主义的历史背景下,是中方进行的一次边界自卫反击战。这次边界自卫反击战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乃至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孟红 《政府法制》2013,(26):12-12
上世纪中叶,中国与苏联交往时期的某一天,周恩来给毛泽东拟写一个有关中苏签订尖端武器协议的报告。  相似文献   
104.
抗战胜利后,进驻中国东北的苏军未与中国政府商议,即以"战利品"名义,擅自拆迁了东北主要的工矿设施,搬运了大批物资财物,国民政府对此进行了多番交涉,但苏联一直坚持"战利品"的说法。1946年2月中国出现反苏运动,苏联在东北的劫掠行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苏联依然拒不归还东北的日资设备,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恢复,也影响了日后中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5.
杨必军 《湘潮》2011,(11):36-39
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境内曾创办过诸如《抗战日报》、《中苏》(半月刊)、《时事动态》等宣传抗日为主题的报刊。在诸多的抗战宣传报刊中,还有一份鲜为人知的报纸《洪江晚报》。  相似文献   
106.
《大连干部学刊》2013,(10):63-63
1949年1月6日至17日,在中苏关系史上颇具历史意义。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斯大林就如何结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的统治,频繁交换函电,商谈对策。这些电报,探讨了如何应对国民党提出的所谓和平谈判问题、如何回答国民政府邀请英美法苏四国政府居间调停国共停战议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7.
中苏两党关于全民国家、全民党问题的争论是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看来,苏共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主张是与其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相联系的,是左的表现;苏共提出全民党,不是要改变党的性质,不是故意抹杀党的阶级性、取消党的先进性,而是苏共在对苏联发展阶段左的估计基础上为继续保持党包揽一切的地位所寻找的一个理论依据。从理论上讲,对苏共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进行批判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中共把苏共的这一理论当作修正主义进行批判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8.
1949午9月至10月.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西蒙诺夫一行43人在中国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狂飙式的“苏联旋风”。当时,一位新闻工作者这样写道:“没有10月1日这一天再能使人这样感动。这不但是因为看到人们纵情狂热欢呼自己新国家的诞生.而且。还因为看到从遥远的莫斯科来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给我们直接带来了伟大的、光荣的友情。”法捷耶夫、西蒙诺夫率领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在新中国诞生前夜来到北平,这是在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年代里中苏邦交的一支美好序曲,惊动了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中共高层。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时至今日仍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09.
苏共二十大宣告了国际共运传统模式的危机,遗留了谁是后斯大林时代国际共运理论的阐释者的问题,这成为中苏论战及社教的共同起源.中苏论战与社教互动的影响:一方面使双方都错过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契机,毛泽东误入了"抓革命,促生产"的阶级斗争歧路,赫鲁晓夫自认为是对马列主义新发展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等理论,为苏联日后解体埋下了种子;另一方面,使两党两国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10.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采取“一边倒”的方针。为克服经济困难和发展工业,中共采取了引进中苏合资企业的政策。在中国方面,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经验来发展本国经济;而苏联方面则是利用支援建设的机会换取战略物资,以大国沙文主义的手段行“经济帝国主义”之实。这就注定了中苏合资企业从引进到赎回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