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18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学理论》2015,(13)
顶层设计,是中国新的政治名词。这个工程学术语,在政治中是指对未来改革的整体谋划。中苏改革不同的顶层设计致使两国走上不同的改革之路:中国改革选择了以农村为突破口;改革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同时注意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改革注重循序渐进。苏联改革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改革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改革较为激进。通过比较中苏两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为中国今后的深化改革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2.
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性格冲突与中苏大论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是中苏大论战对立双方的主角 ,中苏大论战带有他们鲜明的个性化印记。探讨中苏大论战的发生与发展不能不涉及两人的性格冲突。如果说苏联和中国的领导人或者其中的任何一方从一开始就希望把双方的关系彻底搞坏 ,那显然是有悖于史实的。事实上 ,双方都曾为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而感到焦虑不安 ,并为阻止这一趋势进行过艰苦努力。但大多数时候 ,努力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这种情况的出现 ,除了有当时的客观因素的作用之外 ,两人鲜明的个性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  相似文献   
83.
周慧杰 《党史博采》2005,(3):132-135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且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关系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两国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历史上看,中俄关系既有合作、友好的一面,也有对抗、敌视的一面.但是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两国关系走上了健康和稳定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4.
1950年初 ,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中苏同盟是战后雅尔塔格局下的产物 ,同时也是中苏两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综合考虑。中苏同盟由 2 0世纪 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 60年代的彻底破裂 ,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重事件 ,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中苏两国及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至深至远。本文从中苏两党关系的脆弱性、国家利益的矛盾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等角度分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5.
试析1937—1941年的中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的差异,决定了苏联对华政策在双边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当苏联战略需要与中国利益一致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战事业,两国关系就能顺利发展。而当苏联的战略需要背离中国利益时,苏联外交的大国主义作法则越发明显,甚至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而牺牲中国利益。因此,在时局发生剧变之时,中苏对外战略重心的转移使得两国关系不可避免地趋于冷淡。  相似文献   
86.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驱动下提出的,是在蒋介石国民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权而对苏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签订的。它在客观上对中国革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极为有限,它实质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87.
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文化安全"的概念,但是他提出了一系列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理念的观点。本文认为,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历史和文化伤害,是毛泽东思考新中国文化安全的历史起点;捍卫共产党安身立命的信仰系统和价值追求,是毛泽东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考虑;维护民族利益,捍卫国家文化主权,是毛泽东提出文化安全思想的深层涵义。由于毛泽东对文化安全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反而导致了新的文化不安全。  相似文献   
8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综合而言,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以及领袖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等是导致中苏论战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89.
十月革命后,苏俄和中国北京政府出自双方各自需要进行了建交谈判。双方围绕中东路和外蒙古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次交涉。《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署从原则上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却未解决中东路和外蒙古两个核心问题。协定内容与实际执行上的差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0.
列强在中国东北的争夺与中东铁路所有权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强在远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沙俄因担忧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发展威胁沙俄利益,联合德国和法国干涉中日战争的善后事宜,迫使日本放弃占有辽东半岛.此后,沙俄加强了对中国的影响,并借机攫取中东铁路的筑路权和使用权.在中东铁路存在的近半个世纪的时期里,被骗取铁路筑路权并且至多拥有名义上共管权的中国,由于国家积贫积弱,虽有心收回铁路路权,却无力实现自己的意愿,只能旁观列强在中国东北任意角逐,目睹铁路在列强手中辗转易手.中东铁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演变,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因软弱而蒙受的屈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