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4篇
各国政治   64篇
工人农民   61篇
世界政治   156篇
外交国际关系   98篇
法律   496篇
中国共产党   2864篇
中国政治   3149篇
政治理论   732篇
综合类   1118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603篇
  2022年   750篇
  2021年   712篇
  2020年   716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653篇
  2013年   706篇
  2012年   500篇
  2011年   437篇
  2010年   421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399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郭文静  赵玉宗  孙亚楠 《传承》2022,(4):113-118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给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潜力,非遗旅游实践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汲取费孝通乡土重建的理论源流,以“传统与现代性新旧相生”为导向探究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以下简称“杨家埠”)传统手工艺类遗产的当代价值和向旅游资源的转化。研究具体结合当地手工艺从业者的进入和退出、旅游资源的翻译与呈现现状、现代性的架构,发现旅游业代表的现代性并未同传统手工艺业形成良好的链接,致使旅游发展核心动力不足。因而,旅游业应充分考虑非遗社区的多元性与发展诉求,为其提供现代化的参与平台;在现代性的架构方面,地方政府要意识到文化的主体性对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知识、技能培训及决策参与等措施为社区搭建新旧产业之间接替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对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支撑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仍然存在政府缺合力、数据归集难、评价不精准、风险防范弱、产品匹配难等问题。建议基于社会各界形成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主体主导型和市场机构主导型建设模式,围绕信用建设“常态化”、数据归集“规范化”、主体画像“精准化”、风险防控“高效化”、农村金融“均等化”五大方面,加快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为金融活水注入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03.
为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效推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邓小平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如通过树立和加强党委领导核心,挑选好一、二把手,基层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等举措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把党公开”,扩大农民监督等措施,指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方向;通过紧密联系民主人士,提高农民党员社会主义认识,“拿事实来说话”,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政工作要求;通过总结群众经验,深入农民群众,结合本地实际,以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邓小平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仍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4.
李艺  李霖 《地方治理研究》2022,(3):54-65+80
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聚合农村产业发展要素,挖掘农村发展潜力。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政府的作用机制,厘清产业发展中各种治理模式的功能定位与相互关系。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通过制定规范、夯实基础、构建平台、协调引导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实现科层、网络、市场等方面的协同做出了努力。但科层主体的过度干预和其他主体的参与不足造成了依附性合作、同质化发展的局面;政府职能的缺位与各产业主体的集体行动困境导致农户并未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乡村人力资源的匮乏和信息资源的碎片化阻碍了产业振兴的进程。未来政府应从重塑价值认同、规范合作秩序、统筹要素配置等方面着力,以高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05.
在社会变迁弱化乡村文化自生产能力的背景下,政府文化供给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既有的文化供给实践不仅没有活跃乡村文化,反而面临着供需错配、文化服务“悬浮化”以及文化供给“去公共性”等困境。成都市P县通过更新文化、培育在村精英、组织赋能以及激活文化动力重建了乡村文化的再生产系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其内部所蕴含的多元一体的行政整合机制、行政契合社会的组织机制“、以供引需”的需求培育机制以及社会面向的价值激励机制,从资源的整合性、供给的主导性、组织的嵌入性、需求的培育性以及价值的激发性等方面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组织化生产与需求的组织化满足,勾勒出了以“组织化培育”为核心机制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对于推进现阶段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乡村法治供需如何匹配为基层治理一大难题。目前,E市N镇乡村法治供给主要为村规民约、普法宣传、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三种形式。三种制度供需矛盾体现在村规民约内容泛化,知情度、实用率低;普法宣传内容缺乏针对性、宣传形式陈旧;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认知率低、顾问语言不通及服务领域不对口。这是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不完善、基层党政与村委会互动不强所致,需要转变观念,精准施策;加强领导、互动与监管。  相似文献   
107.
王为 《法制博览》2022,(26):60-62
为加速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目标,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对乡村管理的约束与促进作用,从而促进“三治”相结合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完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规民约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同时在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完善措施:将“三治”融入村规民约;严格把控村规民约的制定;健全村规民约的监督机制。村规民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维护村民合法权益、规范乡村事务管理、实现乡村现代化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东北振兴的过程,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注入工业、文化经济的含量在社会生产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过程。由于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存在着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结构"老化"等问题。与之相应,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观念等也存在"老化"现象。因而,东北文化产业的深度拓展,既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东北振兴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9.
陆璐 《学理论》2008,(22):43-44
不同的地区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途径也不尽相同。苏北地区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及所要解决的难点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选择,从而确保收到科学发展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0.
李成龙 《学理论》2008,(6):54-59
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施振兴战略,制定了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系统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在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政策效应,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明确提出要消除阻碍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革的体制性障碍,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