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19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6篇
法律   375篇
中国共产党   778篇
中国政治   1117篇
政治理论   490篇
综合类   53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田辉玉  李齐 《求实》2016,(3):20-26
现代世界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人类从此进入到真正的文明时代,也意味着当代人正步入失去本真生活的危险境地。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人的感性活动,把社会现实作为探寻现代生活困境的出发点,洞穿了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所营造的抽象统治,把人的合理生活牢牢扎根在自身的现实生活过程当中,指明了当代人的真理性生活方向,具有功不可没的贡献。  相似文献   
82.
合理性是指对理性和理性主义的诉求,即理解与批判。哈贝马斯认为,合理性理论是通向社会批判理论的途径,这一主要思想集中在《交往行为理论》当中。哈贝马斯是在合理性问题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对合理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社会理论。通过对哈贝马斯的合理性思想的分析既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合理性,也有利于探讨现时期社会如何和谐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相似文献   
83.
我国的司法改革与司法解释紧密相关,司法解释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种种功能异化的迹象,司法解释的法典化、造法化及对立化现象愈来愈严重。前法典时代下,司法解释促使我国法律制度快速发展,找到了中国特色司法解释的发展路径。但在后法典时代的背景下,司法解释的发展表现出重重危机:对立法发展的阻碍,自身发展的畸形,司法实践适用上的困惑。要保证司法解释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司法解释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立法及立法解释的归位来摆正司法解释的地位,收拢司法解释权,规范司法解释的形制,优化司法解释的质量保障机制,疏通与立法的衔接机制,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等手段促使司法解释回归到其本质功能上来。  相似文献   
84.
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活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分析,当下全球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的异化导致人的尺度的丧失和物的世界的野蛮扩张;交往的异化产生了"物化"的意识;需要的异化刺激并放大了人的虚假需要;消费的异化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引发生态危机。用马克思异化理论揭示全球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5.
张超然 《小康》2012,(4):30-31
正3月19日,中国地方政府与国外地方政府缔结了第1872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如果按照每一对友好城市每年互访一次来计算,平均每天可能有五个团次的地方省市对外访问。  相似文献   
86.
交往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但是学者们大多只是将"交往形式""交往过程"等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反而忽视了对与"交往"来说最基本的概念——交往主体的研究.因此,对交往主体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只有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把握交往理论的深层内涵,科学阐述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深刻领悟其在全球化社会中的实践价值.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交往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7.
孙嘉明 《探索》2015,(2):106-113
社会浮躁是一种社会虚热症,即高于社会常态"体温"的亢奋状态,它通常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一种自愿的或非自愿的反应。其社会病因是由于各种社会要素,包括社会体制、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社会心态等对个人或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然它是一种社会性因素造成的社会疾病,而这种社会疾病或社会病态可能妨碍社会机能的正常运作。"社会浮躁"不同于"浮躁社会","社会浮躁"指的是相当范围内社会群体成员所表现的某种亢奋状态和非理性的心态和行为。中国社会的最近百年历史折射出社会浮躁之风的兴衰沉降。从"五四"时期到"民国时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直至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的某些案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浮躁的形成原由及其表现形式。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可以概括地说社会浮躁的起因是利益驱动,社会浮躁的根基是人的本能,社会浮躁的推手是不良体制,社会浮躁的结果是社会失序。社会浮躁的产生和蔓延往往会导致阶段性的经济或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88.
丰收祭是指农作物收获后向众神或祖先举行的祭祀,这种节日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也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摆手节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民间节日,对摆手节和中国古代丰收祭的对比中,不难得出流传至今的摆手节正是土家族的丰收节的结论,它产生于土家族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土家人向神灵感谢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89.
马克思早期构建了两条批判路线:一是以"绝对自由""哲学"和"人"等等为动力与主体的精神运动路线,即通常所谓的异化论批判;二是以"人民"和"无产阶级"为动力与主体的物质运动路线.异化论路线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本质"的"异化—复归",其形成起点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以"绝对自由"为"征服世界"的"心脏"的"哲学".在《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复归"路线一直并行于和嵌套着唯物主义批判路线,到《巴黎手稿》时被全面运用,并与唯物主义路线纠结为历史运动及其主体的四层嵌套关系,造成了尖锐的逻辑冲突.由于马克思从批判初期就逐步引入了历史运动的物质主体和动力,从而突破了种种虚假精神动力的束缚,并最终在《神圣家族》中初步确立了唯物史观,"异化—复归"路线则因其内在缺陷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0.
闫斌 《法学论坛》2015,(2):63-69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意蕴深邃,它将法律看作动态、开放、互动的行动系统。交往行动的学理资源是语用学;存在方式是商谈;生长土壤是"理想话语情境"。交往行动理论视域下的商议式司法提倡各方当事人以及其他社会民众在有关具体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采取真诚互动、沟通协商的方式,从而达成理解与共识。商议式司法具有对话性、程序性、伦理性,其价值在于增强裁判结果的可接受性;克服机械司法的缺陷;促进司法民主;遏制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