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26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13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交通肇事逃逸使得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导致危害结果进一步扩大.同时给公安交警部门的侦查工作带来了相当难度。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一种不作为.把犯罪嫌疑人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全面充分考虑.才能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出正确认定。  相似文献   
732.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有其自身的特点 :发案时间多在夜间、凌晨、雨雾天气 ,发案地点多在偏僻路段、城郊公路及行车条件良好的路段 ,肇事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 ,案发现场遗留痕迹和物证较少 ,案件侦破难度较大等。其侦破策略有 :建立严密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控体系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完善制度 ,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 ,提高破案率 ,依法严惩肇事者  相似文献   
733.
从侵害法益的方式、因果关系的形式来看,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利用过失致被害人受伤的状态而排除被救助的可能性,增大被害人死亡的可能性,具有作为犯的特征.其主观罪过是明知被害人不被发现会死亡,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积极追求的直接故意.因此,该行为是(直接)故意杀人罪,而不能根据被害人的伤亡结果而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罪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34.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事故责任形态不能直接在刑法上适用。考察行政法上事故责任形态认定依据,对于其中交通违法行为要审查其是否构成对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判断是否为实行行为,逃逸等非实行行为被排除在外;对于其中的主观过错因素也应被排除在外。在刑法中,事故责任形态是独立的犯罪成立条件,但其本身又依赖于作为依据的判断材料,因此要在排除非实行行为、主观过错后,以实行行为作为认定依据,并根据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结果回避义务违反程度,以此构建犯罪论上的事故责任形态。事故责任形态意在当存在两个或多个过失时限制处罚范围,而该意旨是在违法性层面通过违法阻却事由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35.
楼伯坤 《河北法学》2008,26(1):106-113
刑法第133条第二段和第三段规定的两处"逃逸",在罪刑理论上意义不同。各处"逃逸"的法律属性及功能应根据交通肇事基本罪的成立与否来决定。当基本罪成立时,第二段的"逃逸"属于加重处罚情节,第三段的"逃逸致人死亡"是基本罪的结果加重犯。其中,在基本罪无死亡结果情形下的"逃逸"又导致死亡结果时,为基本罪的(行为结果的)复合加重犯。当基本罪不成立时,第二段的"逃逸"是以交通肇事行为为基础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具有被独立评价的地位;第三段的"逃逸致人死亡"是以第二段"逃逸"为原因力的结果加重犯。现行的立法规定是以"逃逸"为重叠要素的两个加重结构的简化形式。  相似文献   
736.
交通肇事犯罪作为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高发的犯罪,我国刑法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虽对其作了较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然而对其的处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交通肇事罪法定刑的设置;逃逸行为应属定罪情节还是加重情节;逃逸行为与责任认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下可否成立自首等问题都值得理论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737.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产生,源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以客观存在的民事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为前提。在我国现实存在的司法解释之中,民事责任出现了向刑事责任的转化倾向,值得关注。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责任的积极履行状态,可以有限度影响到刑事案件的量刑,这是可以接纳的刑事责任微调。但是,无能力赔偿而导致的由民事侵权向刑事犯罪的转化,即由非罪向罪的转化,是一种必须加以遏制的逆向转化。  相似文献   
738.
刑事和解的“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一:王某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王某与被害人黄桌系同事兼朋友关系.2007年8月,王某驾车行驶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致使两车追尾,黄某当场死亡.经公安机关认定,王某对事故的发生负全部责任.公安机关以王某涉嫌交通肇事罪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  相似文献   
739.
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对象为未成年嫌疑犯罪人,以及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的过失犯、初犯、偶犯,交通肇事、故意伤害、过失致人重伤、故意毁坏财物等轻微刑事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其中,对于事出有因或被害人有明显过错,而犯罪嫌疑人系一时激愤而犯罪的案件,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和特殊性,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不深,具有悔罪表现,且被害人谅解的,适用和解程序对案件的处理会收到较好效果的也可适用.  相似文献   
740.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车辆痕迹的发现、提取及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肇事逃逸现场留有大量的痕迹物证。其散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杂的特点,给发现、提取及测量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前人虽对该范畴内容有所讨论,但多数都是针对痕迹专项内容来进行的。本文通过系统论述肇事逃逸案件现场车辆痕迹分类,进而对车辆痕迹的发现、提取及测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